滕岑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的诗人方回,全诗共八句。下面是对每一句的详细释义: 1. 漏云残日凄欲阴,占巢归鹭纷投林。 - "漏云"和"残日"形容天气阴沉,可能预示着一场风雨的来临。 - "凄欲阴"表达了诗人感受到的寒冷和压抑的气氛。 - "占巢归鹭"描绘了一群鸟儿在傍晚飞回巢中的情景。 - "纷投林"意味着鸟儿们纷纷投入树林之中,可能暗示了诗人对这种自然现象的思考和感慨。 2. 风吹旷野暮色白
绿柿寄开欲游钓台以诗谢 西城好在朱夫子,屈指经年隔笑谈。 忽枉尺书相劳苦,更蒙绿柿远分甘。 似闻欲访严陵濑,何惜暂辞弥勒龛。 已约桐君候舟楫,当令风月往迎参。 注释:绿柿:柿子,这里指代书信或礼物。游钓台:游览钓鱼台。以诗谢:用诗词来表达感谢之情。西城:指西城的朱夫子,即唐代诗人朱放。屈指:用手指计算时间,屈指经年意为经过一段时间。隔笑谈:相隔很久才有机会交谈。枉尺书:赠送的书信。相劳苦
【注释】和方薄:即王之涣,唐代诗人。江村:指风景秀丽的乡村水边。宜:适合、适宜。老眼:指作者自己已年迈的眼睛。六出:指雪花。残霞:日落时云彩反射出的余光。月华:月光。池:水边的空地或小池塘。暑气:炎热的气息。竹间微:在竹林中感受到的清凉气息。御风列:指乘风而行。旬馀五日归:指过了十多天就回来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乡村景色的七言律诗。诗人以清丽的笔触,细腻地刻画了山村晚景的美丽与宁静
【诗句释义】 这首诗是作者对白居易在《村居》一诗的回应。白居易在诗中描写了他在乡村中的隐居生活,而诗人则用此来表达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译文】 瓦罐里的粥汤浑浊,烧着的柴火散发出红红的火光。味道如同美酒般甘醇,温暖胜过燃烧的蒿草。世间万物都是虚幻之事,唯有真理存在于宇宙之中。旧毡铺在地上铺成床榻,小阁内我卧病衰翁。 【注释】 1. 瓦盏:指陶瓷制成的杯子,泛指餐具。 2.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在山居中闲适的生活情趣。全诗八句,前三句写景,后五句抒情。 陇麦已抽穟——陇上新麦已经抽出了嫩芽。陇:指山田。穟:麦穗。 山田未立苗——山中的田地还没有长出禾苗。立:长出。 雨声愁昨夕,晴色喜今朝——昨夜雨声让我感到忧愁,今天晴朗的天气让我高兴。 柳絮青天雪,松风陆地潮——柳絮飘飞像天空中的白雪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重阳节的诗歌。“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求米”,就是乞讨粮食。诗中诗人以“绝粮缺酒”自况,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感情。 【答案】 译文:粮食断绝,酒也喝不上,这真让人悲伤,宁可不要酒杯也不要挨饿。虽然有菊花可用来熬粥充饥,但可惜没有红谷米来烧火做饭。 太官的羔羊美酒何足羡慕?朝中官员茱萸又有何用
诗句释义: 秋晚 槭槭霜风劲,骎骎物象雕。 屡迁怜蟋蟀,一败笑芭蕉。 林叶疏逾响,山云薄易消。 虽无远行役,对此亦何聊。 - 槭槭霜风劲: 形容秋风吹得十分猛烈,槭槭是形容风声的词语。 - 骎骎物象雕: 物象被风雕刻,形象变得复杂多变。 - 屡迁怜蟋蟀: 连续搬迁(如行军或迁徙)使得蟋蟀感到怜悯。 - 一败笑芭蕉: 一次失败就足以使人们嘲笑芭蕉(植物),比喻事情很容易就能让人失望。 -
【注释】 楼上偶成:在高高的楼阁前面,有柳树依偎;在幽静的窗下,看见水池。废书:放下了书。倚槛:靠在栏杆边。谷暖花开遍:山谷里暖和的地方,到处开满了花。山长鸟去迟:山峰很长,鸟儿飞得很慢。千穷坐一拙,元自不关诗:无论多么穷困,坐着也是笨拙的,本来就不是写诗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寓成都草堂期间所作。诗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穷困潦倒的苦闷心情。全诗写得平实而含蓄
【注释】 次韵乐天:这是一首和白居易《次韵忆江上吴处士》的诗。 百年今已八十五:诗人自指,言自己年已八十五岁。 足病半生为我祟:指自己因脚病而久卧不起。 目昏今日奈渠何:指眼病又加重,无法医治。“奈渠何”为无可奈何的意思。 也知乱膜无方法:指眼睛有毛病没有好的治疗方法。 正为耽书被折磨:指因读书而使眼病加重。 瞽者欲行须用杖:指盲人要行走必须拄着手杖。 不如安稳坐盘陀:指坐着不动,不看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全诗如下: 池水浮黄叶,窗扉列翠岚。 蚁历新梦破,鸥已旧盟寒。 足病喜安坐,目昏愁远看。 无人来问道,不用倒幡竿。 注释: - 池水浮黄叶:形容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水面上漂浮着黄色的树叶。 - 窗扉列翠岚:形容窗户像翠绿色的山峦一样排列着。 - 蚁历新梦破:形容蚂蚁在新的梦中经历着困难和挑战。 - 鸥已旧盟寒:形容海鸥已经经历过旧时的盟约,现在感到寒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