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如净
【释义】 大地沉陷,我坐高台。世事变幻,功过皆奖。 【注释】 偈颂:一种佛教赞呗文体,即佛门中的诗。三十四首:指唐代玄奘弟子慧然编著的《大乘寺》中收录的一首偈语,共有三十四首,此为第六首。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其大意是说大地沉陷,自己却坐在高大的平台上;世间万物变化万端,自己的功劳和过失都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功过自有因果的看法。 首句“大地平沈”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其内容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佛教教义的领悟。 诗句“春风轻,春日晴”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天气,给人以舒适、宁静的感觉。其中,“春风轻”指的是春风拂面,感觉温柔细腻;“春日晴”则是指晴朗的天空和明媚的阳光,给人以希望和活力。 “柳眼青,黄莺鸣”则是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这里,“柳眼青”指的是嫩绿的柳叶,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黄莺鸣”则是黄莺欢快地歌唱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慧空的作品,名为“偈颂三十四首 其十三”,共34首,其中第13首的原文如下: 三分光阴二早过,迟日江山丽。 灵台一点不揩磨,春风花草香。 贪生逐日区区去,泥融飞燕子。 唤不回头争奈何,沙暖睡鸳鸯。 注释: - 三分光阴二早过:意思是说时间过得特别快,已经过了两天(三分为一天的一半)。 - 迟日江山丽:形容春天的景色格外美丽。 - 灵台一点不揩磨
诗句:瞿昙顶骨,夫子眼睛。两彩一赛,玉振金声。 译文:佛陀头顶上的宝冠和他慈悲的眼睛,都象征着他的智慧和慈悲心。通过两彩(即佛教中的两种颜色)一赛(比喻佛法的普及和传扬),他就像玉石一样振动、发出金色的声音。 注释: - 瞿昙(梵文Kulaksema):意为须弥山,是佛教中佛陀的道场所在地,代表佛陀的智慧和教诲。 - 顶骨(梵文Sthavibhāga):指佛陀头顶的宝冠,代表着尊贵和神圣。
【注释】: 1. 拔断毒蛇尾巴,穿住黑牛鼻孔。——形容蛇被捉后,其毒牙被拔掉,鼻孔被扎住,无法再喷毒气伤人。 2. 虚空背上牵来,大地六番震动。——形容蛇的毒牙和毒液在空气中弥漫,使大地都为之震动。 3. 甚恶毒兮甚仇雠,屎尿腥臊汗血流。——形容蛇的毒性极为厉害,让人感到厌恶。 4. 拟将眼觑无踪迹,个是清凉第一头。——形容蛇的毒性虽然强大,但其身体却可以轻易地被捕捉到
《拄杖颂寄松源和尚》是宋代诗人释如净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下面将逐句进行释义: 1. 诗句原文: 七尺乌藤挂东壁,春风忽来生两翼。 鞭起飞龙趁不得,洞庭搅碎琉璃碧。 去兮去兮明历历,梅花影里休相觅。 为雨为云自古今,古今寥寥有何极。 2. 注释与赏析: - 七尺乌藤挂东壁:描述了一棵高大的乌藤(可能是某种植物)挂在东边的墙上,形象地描绘了树木的形态和位置。 - 春风忽来生两翼:春风突然吹来
【注释】 偈颂 :佛教中的一种唱诵经文的文体,多用韵语。此诗是一首偈颂,歌颂皇帝圣明。笔头秃尽一毫通,至治寥寥静极中。点起风云传号令,雷霆泼墨振纲宗。 【赏析】 首联“笔头秃尽一毫通,至治寥寥静极中。”写皇帝圣明。 “笔头秃尽一毫通”,比喻皇帝圣明。因为皇帝是治理天下之人,其言为天下人所遵循,所以称皇帝为圣明之君。“笔头秃尽”形容皇帝勤于政务,笔不离手;“一毫通”指皇帝的政令畅通无阻。
梅花在清早散发出香气,这香味是借由柳线而来。 早春的柳线浓郁而茂盛,太阳照射使得颜色更加鲜明。 并非从那边离去,是从这边返回来。 哆哆嗦嗦和和顺,主宾之间妙不可言,跛跛挈挈偏正全该
【注释】偈:佛教中的一种唱词,即佛语。颂:佛教中的一首四句偶诗。三十四首:指《华严经》的三十四品。截断程途:指破除一切法执见,达到无上正等正觉。蓦直来:形容突然而来。乾坤:指宇宙。洞彻:洞悉、透彻。开:开启。拍兮右边吹:比喻以右为宾、左为主的意思。关捩(liè):关键。风雷:比喻声势浩大。 【赏析】这首偈颂,是唐代高僧慧能于六祖惠能大师圆寂后所作的一篇颂文。慧能大师圆寂后
【注释】:达磨:佛教禅宗六祖,名慧能。泥弹子:用泥做的弹丸。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颂赞达磨的诗。达磨是唐代著名的禅宗大师之一。这首诗表面上是在描写他眼睛被剜出后仍然高高举起的形象,实际上却是在颂扬他大彻大悟的精神境界。 “抉出达磨眼睛”一句比喻他的心如明镜,不染尘埃。“作泥弹子打人”,则是说即使他的眼睛被人从眼中剜出,但他的心依然明亮,如同泥弹子一样打人而不伤人。 第二句“海枯彻过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