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如净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道潜(1060年—1121年)的作品。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禅师,他的诗词风格清新淡雅,富有哲理性。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翻译: 源山主求赞顶相 - 源山的山主请求赞扬我的头顶和心灵。 个是净慈毛和尚,口言祸福有定当 - 我是净慈寺的毛和尚,我的话是确定的,祸福自有天定。 逐日随缘去赴斋,是谓两脚功德藏 - 我每天随缘修行,去参加斋戒活动
注释: - 颂古五首: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 其三:这是其中的第三首,题目中的“其”字是代词,用来代替前两句的“一”。 - 金乌:指太阳,这里借指太阳神。 - 飞上玉阑干:意为太阳从东方升起,金光灿烂地照上了玉制的栏杆。 - 黑漆昆崙:指昆仑山。昆仑山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黑色的山峰代表了它神秘而威严的存在。 - 对面看:意为太阳与山峦形成了一个直角的角度
【注释】 偈颂:佛教的赞歌。三十四首:指佛教经文《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偈:即佛门中的韵文、颂诗。开殿见佛:指进入寺院,看见佛像。毒刺:比喻佛性中被遮蔽的本性,这里指人的烦恼习气。咄(duō):喝声。拔除(bá chú)刺:比喻除去烦恼,使本性显露出来。烧香礼拜:虔诚地祈祷、礼拜。颠倒:反其道而行之,形容做事不按常规,违背常理。钝置:放置不当,比喻行事不得法。 译文: 进殿见佛,眼中毒性。 呵
露柱:即露柱,指露柱石(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一带)。 怀胎:指怀胎石。 忽然爆裂:突然崩裂、破碎。 突出无孔铁槌:形容岩石坚硬,好像有一把无孔的铁槌一样。 历劫都卢败缺:指经历劫难后,石头都被砸破或损坏了。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诗作。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露柱石的壮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注解】 棒头:指棒槌。葫芦:即葫芦瓢,一种用葫芦做的容器。钵盂:即钵和碗,一种用于吃饭的器皿。噇(zuò)酒噇:吃酒。噇肉:吃肉。破落户:旧时泛指生活穷困、没有出路的人。大丈夫:古代指有志向或有才干的人,今指男子汉。 【赏析】 这首词写酒家小伙计的生活,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 首句以“棒头挑起葫芦”起兴,形象地写出酒家伙计的本领
【诗句释义】 1. 无用顶相赞:这是对诗的首句,意指这首诗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无用”是说诗的内容没有用处或意义,“顶相赞”是说没有人能够赞同或欣赏这首诗。 2. 打杀宣州花木瓜:这是对第二句的解释,意思是用刀杀了宣州的花木瓜。“宣州”是中国的一个地名,而“花木瓜”是一种水果,这里可能是指诗人通过暴力手段夺取了这种水果。 3. 爆出越州翁木大:这是对第三句的解释
【注释】 ①桡:船桨。②劈口:裂口。③驴头:指船上的桅杆。 【赏析】 这首诗写江湖风波,以舟中人父子不能相顾的情景,来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生活。诗的首句写江风浪高,船行如飞;次句写江风浪急,舟行不稳,三句写船在浪上飘摇不定,船夫努力撑稳,但船身仍然颠簸不已。“劈口”形容江风浪势很大,“覆却船”则形象地描绘了船身颠簸的状况。这两句写得很传神,使人仿佛看到了船在狂风巨浪之中摇摆不定的情景
【注释】: 1. 衲衣:指和尚穿的衲衣,即袈裟。 2. 火烧山:比喻战乱或灾难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 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 4. 连延:延续,持续。 5. 眉毛焦赤面皮干:形容贫困至极,以至于连眉毛都要烤焦了,面部皮肤都变得干燥无光。 【译文】: 和尚穿着的衲衣被火烧,家贫到骨头里都感到寒冷。 可笑啊,那些连年不断的战争和灾难,到现在都没有平息。 连眉毛都被烤焦了,脸色变得异常干涩
【解析】 这是一首七绝。临济宗的禅师,以“棒”来接引学人,所以称“棒师”。禅宗认为,佛祖是众生的导师,因此将祖师比作“畜生驴马”。全诗用夸张的语言,把祖师描绘得威猛无比,令人望而生畏。 【答案】 译文:捏着空拳吓唬天下人。这样的祖师呀,简直和猪狗一样。 注释:临济宗的禅师,以“棒”来接引学人,所以称“棒师”。 赏析:此诗为颂赞临济宗祖师而作,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其威猛之势
脚下茎芦,到岸也未。 直指人心,驴屁狗屁。 咦,千古丛林遭钝置。 注释: 1. 脚下茎芦,到岸也未:比喻自己像芦苇一样,到了岸上却无法立足。 2. 直指人心,驴屁狗屁:形容自己的内心直率,但言语过于粗俗,让人感到不敬。 3. 咦,千古丛林遭钝置:感叹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曾经繁荣一时的丛林,最终被遗忘和忽略。 赏析: 这首诗通过比喻、反问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感慨。诗人以芦苇自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