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琦
仲秋休沐日,同崇文僚佐泛舟游西山即事二首 《唐六典》卷三“太府卿掌金、玉、龟、贝、货币之赋敛;中都留守掌畿甸之赋入;两京及诸州,掌钱谷出纳。”《唐大诏令集》卷一“明堂、辟雍皆因旧基。其制度则以木为之。其制:东西长一百三十丈,南北广五十丈,高二十丈,上圆下方。四陛,陛各十有二间,皆施门。每陛有铜壶滴漏,昼夜百刻,以水转之。”《唐会要》卷三八“内侍省,本秦官,秦以郎中令为正员,后改为内侍,又加内常侍
诗句原文: 先子登瀛记昔年,京城邂逅各欣然。 每思推毂嗟前梦,颇喜同僚续旧缘。 野岸晴莎穿去鹢,江亭云树忽啼鹃。 曹娥祠在无人问,为拓残碑寄日边。 注释如下: - 先子登瀛记昔年:此处的“先子”指的是作者自己的儿子,而“登瀛”则是指升天或飞升到极乐世界,常用来比喻去世或离开尘世。因此,“记昔年”意味着记录过去的岁月,可能是对过去的回忆。 - 京城邂逅各欣然:这里的“京城”指的是北京或其他古都
渡扬子江泊京口 长江天堑控南州,吴越相望民物稠。 万里风涛趋大海,两山岩壑障中流。 鱼龙喷薄瓜洲渡,燕雀喧呼多景楼。 旧垒更须夸铁瓮,清时久不识兜鍪。 释义: - 第一句“长江天堑控南州,吴越相望民物稠。”描绘出长江作为天然的屏障,将南方的苏州和南京隔开,而苏州、南京等城市因为靠近长江而得名,形成了吴越两地的地理特点。"吴越相望"指的是江南的苏州和杭州一带与江北的扬州相邻,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貌
二月廿六日到会稽明天代祀南镇,题飞流亭。 会稽山水名天下,南际沧溟北枕江。 碧嶂千重盘洞府,鉴湖一曲带藩邦。 汉唐疆域今无外,王谢风流世少双。 万里越祠竣使事,飞流亭上听淙淙。 译文: 二月二十六日我抵达会稽,次日将代为祭祀南镇,题诗于飞流亭。 会稽的山水名闻天下,南部临近沧海北部紧邻长江。 碧色的山峦层层叠叠盘旋在洞府之中,澄明的湖水一弯曲折环绕着封国的疆土。
注释: 1. 词臣出宰选恩优,不负初年万里游:词臣出仕被选为县令,这是对他恩宠优待,他不会辜负当初的诺言,要像当年一样走遍万里路。 2. 冰雪春消河水长,山川南去驿程修:春天来临,冰雪消融,河水流淌,而你即将踏上南行的列车,去往上虞。这两句描述了词人送别的情景,以及他对即将离去的好友的祝福。 3. 近乡不日临花县,好事何人赠麦舟:在家乡,不久就能见到你,希望你在花县(可能是一个地名)有好事发生
诗句如下: 济渎祠留题三首 其一 覃怀西上溯清源,叠嶂长冈缭翠垣。膏沃连阡环乐土,渊泠一勺泻高原。 注释:在黄河的下游地区,有一座名为济渎的祠庙。它位于覃怀地区的西部,可以追溯到清澈的源头。这里的山峦重叠、绵延不断,环绕着一片片肥沃的土地。这里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幸福的地方。 其二 卢仝井在寒芜合,裴相庭空古树繁。闻说天坛多异迹,昼鸣笙磬夜啼猿。 注释:卢仝的井位于一片寒冷的荒地上
【注释】 济渎祠留题三首:指作者在济渎庙(即今河南开封市的黄河古道旁的一座祠庙)留下的三首诗句。 邃廊峻殿奉祠崇,神物蜿蜒贝阙中。 甘澍知时千里润,祥云幕晓百灵通。 林森丛竹黄兼绿,花发辛夷白间红。 石径萧条盘谷近,欲追隐躅恨匆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至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间所作的一组诗。第一首是写济渎祠的雄伟壮丽;第二首是写祠中的神物
【解析】 此诗是诗人在游历浙江山水时所写。首联写诗人从七十里长亭出发,来到会稽山脚下,眼前展现的是高耸的峰峦峭壁,与天空连成一体,令人感到惊心动魄。颔联写春雨过后的麦田,农家急切地收割庄稼;松林中回旋着阵阵山风,野路迷离,让人感到迷惘。颈联写越王勾践埋设的“禹穴”神龙千年不灭,而越台山上的山鸟也暮春啼鸣。尾联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衣衫沾满尘土,此时更想去剡溪访胜。全诗描绘了诗人游历浙江时的所见所感
诗句如下: 经筵冠佩尽名流,邹子明经众所优。 翻译:在朝廷经筵中,他的冠服和佩饰代表了所有的名流,邹子以其明经之才,备受众人赞誉。 注释:经筵——宫廷的讲学场所;冠佩——指代官员的服饰;名流——有声望的人;邹子——诗人以对方自称,即邹鲁望;明经——精通经典;众所优——众人所推崇。 赏析:此句表达了对邹鲁望在朝廷中地位的肯定,以及对其学识的赞赏。朝廷经筵是朝廷最高学问交流场所
注释: 1. 先公受诏沉龙简,刻石庭中四十年。 - “先公”是指先父。“沉龙简”是指沉没的龙形玉简,这里指代先公的遗物。“刻石庭中”是指将先父的遗言刻在石头上立于庭院之中。这两句的意思是:先父受到朝廷的诏书沉下龙型玉简,将遗言刻在石头上立于庭院中,已经四十年了。 2. 攀抱乌号俱已矣,瞻摩手泽尚依然。 - “攀抱乌号”是指攀抱着乌木制成的雕像(乌号是一种黑色的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