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中和
诗句原文: 寺老柳遮塔,雨多春碍船。 1. 注释分析: - “寺老”:指的是寺庙已经非常古老,历经岁月的洗礼和风雨的侵蚀。 - “柳”:通常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柔韧和生命力。 - “遮塔”:描述柳树覆盖在塔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古老的氛围。 - “雨多”:表明春季多雨,天气多变。 - “春”:指春天,是自然界生机盎然的季节。 - “碍船”:雨水增多导致春天的河流或湖泊水位上涨,船只行驶受阻。 2
【注释】 鸾:神话中的鸟,古代传说中能歌善舞的鸟。 铜彝(yí):青铜制的盛酒器。 煎:烹煮。 脑:指鸭头。 心香:意谓鸭头烹煮后的香味。 译文: 画扇上题着的诗,是一只鸾鸟背脊上的湿痕; 铜彝里煎煮过的鸭头,散发着鸭心的香气。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图画,画面上的鸾鸟正在背上沾满湿润的诗句,而铜彝内煎煮着的鸭头正散发出香气。诗人以生动的形象和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情趣的画面
【注释】 1. “涧水活”:山涧的水,清澈见底。“活”是“清”的借代词,即“明澈”。 2. “不冻”:没有结冰。“冻”,结冰;“不冻”,不结冰。 3. “山枫老”:山枫树老了,颜色变红,所以叫“老”。 4. “自灵”:自己有灵气。“灵”,灵气,精神,神采。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山涧溪水和山中枫树的描绘,赞美它们各自独有的生机、活力和神韵。 首句“涧水活不冻”,写山涧溪水之“活”
注释:树影虽然清晰却踏不断,花香虽近却嗅不真切。 赏析:此句描绘了作者对自然界美景的感受。"树影"指的是树木的影子,"踏不断"则表达了树影的连绵不绝和无法被破坏的特点;"花香"指的是花朵散发出来的气味,"嗅不真切"则表达了闻到花香的感觉并不真切。整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景色之美的欣赏之情,也表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 诗句释义:山中道人不裹巾,一片石床生绿鳞。 这句诗描述了山中的一位道士,他不需要用头巾包裹头颈,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他坐在石头上,石头上生长着绿色的鳞片,仿佛是大自然赋予他的装饰。 - 译文: 山中道士不缠头巾,石床生出绿色鳞片。 - 关键词注释: 1. 山中道人:指生活在山中的道士。 2. 裹巾:用头巾包裹头部和颈部。 3.
梅天雨气入帘栊,衣润频添柏火烘。 译文:梅雨季的雨气弥漫在窗户和门户之间,我的衣服因为潮湿而经常被烘烤取暖。 注释:梅天:指梅子成熟的时节,也就是春末夏初,气候湿润。雨气:形容空气中弥漫着雨水的气息。帘栊:指门和窗户。衣润:衣服潮湿。频添:经常。烘:烘烤、取暖。 赏析: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梅雨天气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梅雨带来的不仅仅是湿润的天气,还有潮湿的空气和衣物。这种天气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不便
诗三首 杜宇啼春日,绿阴连窗苔 却恨楼高数尺,柳绵飘不上 译文 夜深人静时,一声哀鸣划破寂静的夜空,是杜宇(即杜鹃鸟)开始了它春天的歌唱。清晨,绿意盎然,窗外碧绿的苔藓与新叶相映成趣。然而,我不禁叹息,这高楼之高,竟然让我无法看到那飞舞的柳絮。 赏析 此诗通过描绘杜鹃鸟的啼声、窗外的绿意和楼上的视角,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欣赏和对自然美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孤独
月夜看桂花 玉杵声中舞素娥,西风叶叶自婆娑。 一天清气无人管,惟有山楼树影多。 注释:月光下看着盛开的桂花。在玉色的砧上捣着白米,声音中传来了桂树的叶子飘落的声音,仿佛是嫦娥在翩翩起舞。西风吹动着树叶,它们轻轻摇曳,似乎在跳舞。整个晚上,清新的气息都无人打扰,只有山上的楼台和树木的影子映衬着天空。 赏析: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桂花的夜晚之美。月光下的桂花如同仙子一般,玉杵声中舞动
玉杵声中舞素娥,西风叶叶自婆娑。 一天清气无人管,惟有山楼树影多。
严中和是宋代诗人,他与周密同时,号月涧。严中和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严中和的生平、作品及其历史地位: 1. 生平背景 - 基本信息:严中和,号月涧,大约生活在北宋至南宋初年,具体时间难以考证,但据《浩然斋雅谈》卷中记载,他的活动年代大致与周密相仿。 - 生活时代: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转型期,文人墨客的活动较为活跃,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