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胜
许由临岸洗耳,巢父不饮牛水。 此句出自宋代僧人释慧性所作的偈颂《颂古七首其六》。诗中描绘的是中国古代两位著名隐士——许由与巢父的故事。 许由,又称箕子,是古代的一位隐士,因听闻尧欲将天下让给他而感到耳朵受到污染,遂选择到水中洗涤。他的行为被他的友人巢父看在眼里,巢父以牛饮水为喻,批评许由沽名钓誉的行为。 巢父则是一位更加超脱隐逸的人物。他对许由的行径不以为然
师子窟中师子儿,逸群游玩海珠玑。 沩山呼索浑无窍,有理难伸穿得奇。 注释: - 师子窟:指的是藏经的地方,是佛教僧人修行和研究佛法的重要场所。 - 师子:这里指代的是狮子,象征着威严和勇猛。 - 游:玩耍、游玩。 - 海珠玑:形容珍贵无比的宝物,如同海洋中的珍珠一样。 - 沩山:指禅宗沩仰宗的祖庭所在地,位于今湖南省宁乡县。 - 呼索:呼唤、召唤。 - 浑无窍:完全无法打开或理解。 -
注释: 行者(和尚)失去了眼睛,南泉寺的破锅被打破。满堂的和尚都不厌弃,一个世俗之人却多事。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颂古之作。“行者失却眼”指的是一位修行者失去了他的眼睛,这可能是因为看破了世事,不再执着于世间名利和物欲,而选择出家为僧,远离尘世纷扰。“南泉破却锅”则是指南泉寺的破锅被打破了,可能是因为寺庙中的生活简朴,或者是为了纪念某个特殊的事件。
即心即佛几人知, 立雪齐腰只得皮。 四海浪平龙玩宝, 尽他蝼蚁撼须弥。 诗句释义: 1. 即心即佛几人知: - 即心即佛:指内心的觉悟即是佛教的真谛,表明只有真正达到内心觉悟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境界。 - 几人知:表示这种境界是少数能够理解和达到的,暗示其深奥和难以普及。 2. 立雪齐腰只得皮: - 立雪:古时候的一种求学方式,学子们冒着风雪去拜见师长求教学问。 - 齐腰
诗句如下: 1. 护生须是杀: - 这句诗直接点明了整个诗歌的主题。在佛教中,"杀"并不是指实际的暴力杀戮,而是教导人们要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从而引发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护生须是杀"意味着为了真正地保护生命,我们必须采取实际行动,这包括消除一切可能造成伤害的因素。 - “护生”在这里指的是保护生命,防止因无知或疏忽而造成的伤害。“须是”强调了这一行为的紧迫性和必须性。 -
【注释】 1. 颂古:即咏古,吟诵古人事迹。七首:此指唐代高适的《咏史七首》,每篇都有七句诗。借路经过:比喻不经心地通过。无面目:没有一点表情。因邪打正:指以不正之道打击正义的行为(“邪”指邪恶,“正”指正义)。有拳头:比喻手中拿着武器。衲僧:禅宗僧人,即和尚,用尼衣、尼冠,穿鞋,不打坐参禅,而吃茶,故称。门下:佛家语,弟子之称。干涉:干预,参与。鍮:古代铜器上的铭文或花纹。精金:纯金
南泉王老太,即南泉普愿。无端:没有原因。盐官令:唐代地方官员。 却逐:追随。盐官乐官:唐时盐州(今陕西定边)设盐官,以管理盐政,其地多产美茶。因茶而出名者,称“盐官茶”。 禅会:佛家语,谓禅理与佛理相通。此指佛教讲经说法活动。 错欣欢:误喜、高兴
【赏析】 此诗题作“颂古七首”,是一首咏物诗。全诗通过藤萝与枯树的对比,来表现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开头两句以蔓草、荆棘、枯木为喻,写藤萝的茂盛,荆棘的丛生,枯木的不倒,暗指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艰难险阻,同时也表明诗人在政治生活中屡遭挫折,处境十分艰难。中间四句写藤萝的衰败,用意更深刻。诗人把藤萝比为“败弃”,说明它被弃之如敝履;又用“叠几重”形容藤萝堆积得层层叠叠,极言其多。最后两句
【注释】 乙巳大人丘,丛林为寇雠:乙巳年,指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丘处机应诏赴金朝。大人,对人的尊称。“丛林”指山林寺院。“寇雠”指仇敌,仇人。 利牙如剑戟,生杀有来由:锋利的牙齿象刀剑一样,生死存亡有它的道理。 【赏析】 此诗是颂丘处机的作品。诗人用“丛林”、“寇雠”形容丘处机,突出了其人高尚、刚正、正直的形象。“利牙如剑戟”,比喻他为人光明磊落,不惧权贵,敢于与邪恶势力斗争
脚踏清波分华岳,手擎红日转重云。 徒劳谩费干戈力,究竟还归有道君。 注释:脚踏着清澈的波涛,我仿佛能够分出华山的巍峨;手中握着红色的太阳,它转动着厚重的云层。这番景象让我感到既虚幻又真实,仿佛是在梦中行走在仙境之中。尽管我努力挥舞着武器,但最终却徒劳无功。然而,这一切终究还是回到了有道之人的身上,他们以智慧和德行赢得了最终的成功。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站在高处远眺,眼前的景象令他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