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渐逵
藏山细雨留人住,爱客高僧载酒随。 南华十咏:指宋代诗人苏轼所撰《南华真人传》,其中“南华真人”即南华先生。《南华真人传》共十篇,每篇一篇,分别记述了南华先生与弟子、朋友交往的轶事,故称“十咏”。 藏(zang)山:地名,今属浙江诸暨县。 细雨留人住:雨中登山赏景,留宿于山上的旅馆。 爱客:指喜欢结交宾客。 高僧:指隐居在山林中的和尚。 载酒随:携带美酒同行。 尽日:整天,从早到晚。 无一事
【注释】 滇水津:指滇池,云南的湖泊。驻客航:指停船等待客人。帽峰亭:位于昆明北,是观赏滇池风光的名胜。虞皇:指古代帝王虞舜。重华:指虞舜,又称“虞舜”,传说为帝喾之子。翠辇:皇帝的车驾,用翠羽装饰。 【译文】 滇池边上停着待发的船只,帽峰亭上询问虞舜的故事。 生不逢时遗憾江山有幸,还能闻到虞舜的御车香味。 【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古迹而感怀历史兴亡的作品。诗的前两句写景:作者登上帽峰亭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南华十咏”的译文及注释,要求赏析诗句。答题时注意从形象、表达技巧、炼字、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中,“翠微”是山色青葱的意思,“夹岸青松尽合围”是说两岸的松树把溪岸全部遮盖住了。“远渡溪头入翠微”,诗人远渡溪头,进入那青葱的山峦之中,“缥缈隔烟霏”,钟声在云雾缭绕、轻烟弥漫的山间回荡
【解析】 此诗首尾两联对仗工整,“头陀钟罢迟归院,共坐阶前语亚仙”一句,是说法会结束后,我回到寺院,与众僧一同坐在台阶前谈论佛经。“亚仙”指唐代诗人李贺(李长吉)。 【答案】 (1)法水:指佛教的水陆法会。卓锡泉:传说中达摩祖师初到中国时,曾从印度带来一株树的根植在石头上,后来这棵树生出了泉水。僧人用这泉水洗浴后,便有神通力,可以飞渡大海。 (2)袈裟:僧人常穿的宽大的衣服,因以喻指僧侣。谁缘
南华十咏 远从天竺溯源芳,万古曹溪脉更长。 草木已知津润合,至今山茗亦凝香。 注释:从天竺开始追溯芳香的根源,历经万古岁月,曹溪的脉络依然延续不断。草木都知晓滋润的恩赐,而至今山上的茶树依然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茶的诗,诗人通过观察和感受,对茶的品质、特性以及与大自然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描绘和赞美。首句“远从天竺溯源芳”,意指茶的源头来自遥远的天竺,即印度
【注释】 (1)环谷八咏:指晋代张华的《拟连珠》八首。 (2)榕阴夜月:指唐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 (3)地僻:地方偏僻。 (4)鹿为群,山深云作洞:意谓在山里,群鹿为伴,山深处云雾缭绕形成山洞。 (5)莫遣风太吹,惊我游仙梦:意为不要让狂风太猛烈,不要让我进入如仙境般梦幻般的境界。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通过描绘一幅幽静优美的山林画卷,抒发自己远离尘嚣、归隐自然的心愿
诗句释义:在层叠的树荫下散布着碧绿色的波浪,月光下的夜色让人感到清冷翠绿。孩童们高兴地相互呼唤,去捡拾那如同瑶玉琼石一般的翡翠。 译文: 层层树荫散开了碧绿的水波,月色让人感到清凉。孩子们高兴地相互呼唤着,去捡拾那些像翡翠一样晶莹剔透的东西。 注释: - 环谷八咏:环谷(地名),八首诗(这里特指关于环谷的八首诗) - 榕阴夜月:榕树下的夜晚月光 - 兴足:兴致高昂 - 不设机
【注释】 青山:山。 四壁围:四面被青山环绕。 一石:指山峰。 凭空踞:突兀地独立在天空。 问:询问。 来处:来的地方。 去处:去的地方。 【译文】 翠绿的群山四面围绕着,一座孤峰矗立在空阔的天际。问我从哪里走来,我回答说是从那里来的;问我到哪里去,我说是要去那里的。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清幽秀丽的自然风景图。首句“青山四壁围”,写远望之景,山如屏障一般环护着整个画面
【注释】南华:指《南华真经》。十咏:即《南华真经》的十篇序文,是唐代著名佛教大师慧能所作的。梵劫:佛家语,指一切众生经历的劫数。传灯:指禅宗以“传灯”为名,把灯传给弟子,表示佛法代代相传。废兴:指佛教中禅教之争。鉴师:慧能的法名。智药:指禅宗的“顿悟”说。 【赏析】此诗是诗人在南华寺所作,对《南华真经》的序文进行了赞美。诗的前两句主要表达了佛教禅宗与佛教其他流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南华十咏 中天英粹异寰荒,万古山川瑞气藏。 天竺不知何世界,宝林犹自说西方。 注释:在中天之上,英粹异于寰荒,万年的山川都蕴藏着吉祥的气息,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然而对于天竺来说,却是一个不知所指的地方。而那宝林寺,却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说那是西方极乐世界,真是让人感慨万分啊!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对南华寺的赞美,也是对他个人经历的一种感慨。诗人通过对南华寺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