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本立
注释: - 扬州城下是官河:官河即古运河,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内。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城市之一。“城下”指的是在扬州城下的位置。“官河”指的是连接扬州与其他城市的古运河。 - 春雨春风自绿波:春雨春风吹拂着水面,使水面泛起绿色的波浪。“春雨”指的是春季的雨水,“春风”指春风。“绿波”指的是春天的湖水或河水呈现出绿色波光。 - 欲问繁华旧时事:想要询问过去繁华的事情
【注释】 昨夜雨来风更颠:昨夜的风雨使江水翻腾,船只颠簸。 淮河北口且湾船:指淮河下游的入海口,因为水流湍急,故船只在此处多选择停泊,等待风平浪静。 今朝浪静张帆去:今天天气晴朗平静,可以扬帆远行。 蓬底看山不碍眠:在船篷下休息时,可以欣赏到远处的山峰,不会妨碍睡眠。 【赏析】 《舟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字幼元,晚年自号石湖居士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的理解和分析。 (1) 第一句是说“我”老远从洛阳出发,几经周折才到达西梁(今陕西韩城);第二句写“我”归心似箭,恨不得马上过崤山关;第三句说晚晴扫去“我”的离愁,使心情变得舒畅,坐在车里欣赏着群山美景。 (2) 赏析:全诗语言朴实平易,不事藻饰,直叙其事,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生活的热爱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答案】
乌撒题画四绝·鹡鸰 不归江上宅,烟柳暗春郊。 多愧双飞燕,年年觅旧巢。 注释: 鹡鸰:一种水鸟。 不归江上宅:指作者自己没有回归故土。 年年觅旧巢:每年春天都会回来筑巢。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乌撒(今贵州威宁)写景时即兴之作,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对亲人深深的愧疚。 “不归江上宅”,首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不能归乡的无奈。江上宅是指作者的家乡,他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中
【注释】 1. 百折:形容河流弯曲曲折。 2. 沙河:地名,在今河南省息县西南。 3. 入淮:指流入淮河。 4. 长淮:即大河,指淮河。 5. 奈尔:奈何、如何。 6. 风浪多:风浪很大。 7. 使者官船夜须发:指夜间航行的使者乘坐的官船必须靠水边而眠,因此船上人员的头发湿着。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蔡河至沙河一段河道中,由于淮河水深流急,舟行十分艰难。诗以“百折”二字起兴,点明地点
【注】蔡河: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由北向南,流经今河南、山东、江苏三省市。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舟行途中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首句写“十日舟行不见山”,船已行了十天,但只见一片汪洋,不见一山;次句写“沙河多似蔡河湾”。“沙河”,大运河的一部分,从河北入淮,到山东入海,沿途经过不少地方,所以叫“蔡河”。这里说:“沙河”像“蔡河”一样弯弯曲曲,两岸都是水,没有山。第三句说:“舟人忽报安丰近”
注释:野色的色调是青色,还带有薄薄的山岚,水的颜色是深黑色的。 望到中都三百里,好山不断似江南。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乘船途中所见的景色。首句写山色,次句写水色,第三句写眺望中的中都,最后一句写远眺中的山水。诗人以“空”、“薄”形容山岚和天色,色彩明暗相间,有声有色,给人以清新之感。诗中没有直接描写山峦,但“好山”二字却使人联想到了江南一带的秀美山峦。全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
注释: 扬州:指扬州城。 远水疏星影动摇,西风落木景萧条。 远望水中的星星在波动,西风吹落了树木显得萧索凄凉。 伤心一片船头月,犹照扬州廿四桥。 那片孤寂的月光映在船头,依旧照亮着扬州的二十四座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扬州风景画。诗中以“远水”和“西风”为引子,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冷的氛围;接着通过“疏星”、“落木”等意象,将读者的视线从天空引导到地面,展现了秋天的萧瑟景象
诗句原文: 山水东南好,持竿我亦曾。 只今江海上,何地着严陵? 译文: 在东南的山水之间,景色宜人,令人心旷神怡。我曾经手持钓竿,在这里垂钓。如今我漂泊在江海之上,何处能找到像严子陵那样的隐逸之地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隐居生活的渴望。首句“山水东南好”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东南山水的喜爱之情。接着,“持竿我亦曾”表达了诗人曾经在山水间享受垂钓之乐的情景。然而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络臂银丝钏”中的“络臂”指佩戴在胳膊上,“腕钏”是手镯的一种;“缠头白帨巾”中,“缠头”是女子的首饰,“白帨巾”指白色的头巾;“纷纷趁街子,卖酒坐藤轮”中,“趁街子”,是旧时农村集市的名称,这里指赶集;“卖酒坐藤轮”,“藤轮”,指藤制的车子,泛指小车。 【答案】 (1)江头的少妇正忙着给丈夫绣制发饰,手腕上戴着用银丝编织的小圆环,头上系着白色的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