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仲
辛未一日试笔 烛影摇红拜圣君,两朝臣子受深恩。 眼看几百年前事,身过五十六回春。 门地雅看无改旧,桃符空换一番新。 醉来感慨多时事,青草湖边看白云。 注释: 1. 辛未一日试笔:在辛未这一天尝试写作。 2. 烛影摇红:用蜡烛的摇曳来比喻自己的心境,形容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3. 两朝臣子受深恩:指自己曾为宋朝两代皇帝效力,深受皇帝的恩宠。 4. 眼看几百年前事:意指时间过得很快
【注释】 1. 得何侍御宗泽书:收到何侍御(宗泽)的书信。 2. 落落湖湘度几秋:在湖湘地区过了几个秋天(指作者因受谗言被贬为永州零陵县丞,远离京城)。 3. 天涯身远易生愁:身在远方(湖南),心情容易产生忧愁。 4. 自甘薄分(卑微的身份)无青眼(赏识):自己甘愿地位卑下,不被重视(何宗泽不理睬)。 5. 谁向荒陬(荒僻边远的地方)问白头:有谁去问(何宗泽)年迈之人? 6. 扣户忽惊巴蜀客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作品。下面是对每一句的详细解释,以及相应的译文和赏析: 1. 万顷沧茫寄一山,山中元自隔尘寰。 - “万顷沧茫”描述的是广阔的湖水或原野,“寄一山”则表达了诗人把心灵寄托在这座山中的愿望。 - “山中元自隔尘寰”意味着这座山仿佛与尘世隔绝,给人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 2. 四围古木撑云汉,一带长藤锁石关。 - “四围古木撑云汉”描绘了四周密布的老树如同撑起天空一般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的家乡景象,表达了他的乡愁。 第一句“到便民仓”是诗的题目,描述了诗人到达了便民仓。便民仓是一种储存粮食的仓库,供农民存储多余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这里的“便民”二字,既指方便百姓,也暗指政府的政策为百姓着想。 第二句“三间草舍竹篱围”,描绘了诗人的住所。这里的“三间草舍”指的是简陋的房屋,而“竹篱围”则描绘了房屋周围的环境。这种环境可能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年光流逝、功名如浮萍草的感慨,以及对世事无过块垒场的无奈。 诗句释义: 1. "满城箫鼓送年光,我自焚香坐小堂":描述除夕夜满城的箫鼓声中,诗人独自焚香坐于小堂内。 2. "迁客久知才力薄,老年争得簿书忙":诗人已经厌倦了官场生涯,知道自己才能不足,所以只能忙于处理公务。 3. "功名恁是浮萍草,世事无过块垒场":功名如同浮萍一样飘忽不定,而世事又像块垒一样让人难以忍受。 4
诗句解释 1 倚天楼阁岳之城:这句诗描绘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景象,如同倚靠着天空。"倚天"形容其极高,而"楼阁"则指的是建筑,这里特指岳阳楼的壮丽。 "岳之城"意味着岳阳城,这里的"城"不仅指实际的城市,也象征了城市的宏伟和重要。 2. 胜概无边眼底生:这句诗表达了岳阳楼的景色美得令人心旷神怡,几乎可以触及到天际。"胜概"即美好的风景或景象,"无边"强调了视野的开阔
诗句如下: 每遇秋光兴便多, 偷闲随意入烟萝。 云山洞里无拘系, 羽客祠前任笑歌。 花酒可怜如我老, 簿书忘却奈人何。 黄堂太守情偏远, 兴比龙山十倍过。 翻译结果如下: 每到秋天阳光普照之时,我就感到心情愉悦,便趁机放松一下自己,随意地漫步在烟雾缭绕的藤萝之间。 我在云雾缭绕的山洞中畅游,没有世俗的束缚,就像一位羽客在祠前自由自在地唱歌。 看着那些盛开的花和美酒,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衰老
【注】仙客:指唐代诗人杜甫;中丞:指白居易。 第一首: 在吕仙亭的古树阴下,我们约定赏菊,共相寻觅。 白白地浪费了太守的柔情,可叹中丞怀抱遗憾。 举杯共饮,与谁争得兴致?登高无伴,废却长吟。 远远望去,只空手回望,我独自倚着西风,寒意透入襟袖。 赏析: 此诗为作者与友人秋日游吕仙亭赏菊而作。吕仙亭即吕仙祠,唐玄宗曾在此筑台避暑,故称“吕仙亭”。此诗写三人秋日游历吕仙亭的情景。 前二句是说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在庚午年除夕写的两首诗,表达了他的孤独、无助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碌碌天涯走只身,一生行止任天真。 注释:在这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我独自一人漂泊,我的行为完全由我的本性驱使。 2. 极知直道难容世,敢更低头学媚人。 注释:我知道正直的道路很难被这个世界所接受,但我宁愿低头学习,迎合世俗的人。 3. 天地几翻成又败,龙蛇须看蛰还伸。 注释
【注释】 节到重阳敢放过,吕仙亭上客情多。莫嫌老态簪花丑,其奈歌童劝酒何。对面君山藏暮景,卷帘秋水漾清波。醉来逐客忘归路,醉倚江天双鬓皤。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九月九日,诗人在重阳节这天与太守庞籍赏菊于吕仙亭,写下了这三首诗。第一首以“节到重阳敢放过”点题,说明在节令已到的重阳节,他不敢放过这难得的良辰美景;第二首写在重阳节赏菊花,主人热情周到,客人也兴致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