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频
《春原早望》是唐代诗人章孝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如下: 一忝乡书荐,长安未得回。 年光逐渭水,春色上秦台。 燕掠平芜去,人冲细雨来。 东风生故里,又过几花开。 接下来将详细解读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1. 诗意解析: - 首句“一忝乡书荐,长安未得回”表达了诗人因某种原因未能回到故乡,而只能寄希望于书信中传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体现了他对故乡的深切留恋。 - “年光逐渭水
淮南送友人归沧州 风色忽西转,坐为千里分。 高帆背楚落,寒日逆淮曛。 断烧缘乔木,盘雕隐片云。 乡关百战地,归去始休军。 注释: 风色忽西转:突然刮起的西风,使天空颜色变得暗淡。 坐为千里分:因为这种天气,视线变得模糊不清,只能看到远处的东西,就像坐在船上一样,只能看到千里之外的事物。 高帆背楚落,寒日逆淮曛:船帆很高,背对着楚国的地方,在寒风中逆着淮河的水流前进。 断烧缘乔木,盘雕隐片云
夏日 贵宅多嘉树,先秋有好风。 情闲离阙下,梦野在山中。 露色浮寒瓦,萤光堕暗丛。 听吟丽句尽,河汉任西东。 注释: - 贵宅多嘉树:指贵族之家有很多美好的树木。 - 先秋有好风:意味着在秋天到来之前,就已经有好风了。 - 情闲离阙下:指诗人心情闲适,远离了朝廷。 - 梦野在山中:表示在梦中自己仿佛置身于山野之中。 - 露色浮寒瓦,萤光堕暗丛:描绘了夜晚的景象,露水覆盖了寒冷的屋顶
过嵩阴隐者 当门看少室,倚杖复披衣。 每日醒还醉,无人是与非。 架书抽读乱,庭果摘尝稀。 独有江南客,思家未得归。 注释: 1. 嵩阴:山名,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 2. 少室:山名,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3. 倚杖:靠着拐杖。 4. 醒(xǐng):睡醒。 5. 是:指示代词,这。 6. 架:书架。 7. 抽:指抽出、抽出书来。 8. 庭果:庭院里的果树,如樱桃、枣等。 9. 尝:品尝。 10.
【诗句注释】 延陵:古地名,在今江苏丹阳西北。称贵邑:以地为贵。季子:季札的后代,名通。有高踪:指德行高尚。 古迹:古代遗址。传:流传。多代:很多年代。管:占据。几峰:几座山峰。 微泉:细小的泉水。声小雨:发出细小如雨的声音。异木:奇特的树木。色深冬:颜色深似冬天。 去毕:离开。三年秩:三年期满。新诗:新近写的诗文。箧(qiè):书箱。容:容纳。 【译文】 在延陵这个地方,人们称此地为贵邑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把握诗句表达的主要内容;抓住诗中的关键语句,如“留别山家”等,分析概括即可。 第一句写自己难以找到回家的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依恋之情。第二句写出了诗人与故乡山水已经别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川的眷恋之情。第三句写出了诗人与故乡花木难以分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第四句写出了诗人孤身一人回到静夜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注释】楚田:指楚地,泛指江南一带。开雪后:春去冬来,大雪消融。草色:草的颜色。积水:积水池。浮春气:春天的气息弥漫于池中。毗陵:古郡名,今江苏省常州市。建业:三国时吴国的都城建康的别称。钟残:钟声余音仍在耳边回荡。乡书:家乡来信。为把乡书去,因收别泪难:为了把书信带给家乡的人,因此难以抑制自己离别家乡时的悲痛。 【赏析】 此诗是诗人送人游览苏州时所写。首联写春去冬来的大好景色;颔联描写水国风光
中秋对月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 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 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注释: 1.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 - 在秋天的夜晚,月亮的光芒最为明亮,如同晶莹剔透的珍珠一般。 2. 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 月亮在海洋中升起,缓缓地穿越夜空,仿佛是在穿越无边无际的黑暗。 3.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 - 月光透过层层云霄,照亮了整个天空
湘口送友人 在湘水之口送别友人,暮色中只见一片湘烟。岸边的芦苇无边无际地延伸着,一直连接着楚地的原野。 飞走的雁群远远掠过云梦泽上空的雪花,离别的人独自登上洞庭湖上的小船。 一天的风波随着山势而回转,银河高悬向水面倾斜。 零落的梅花经过了残年腊月,旧园里醉酒归来迎接新年。 注释: 1. 湘口:指湖南的湘江口,是古人常去的地方。 2. 中流:河流中心。欲暮:即将黄昏。见湘烟
夹道人家水竹间,马头山色画应难。 天公故故开云幕,乞与莲峰仔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