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惟一
【注释】 维摩:即维摩诘,佛经中一位著名的菩萨。 凛然夷齐之风:夷齐是古代的两位隐士,他们以清高廉洁为人所崇敬。 翛然巢许之态:巢和许都是古代的两位贤人,他们隐居山林不问世事。 横作竺乾之孽:竺乾即印度,这里指代佛教。 崛起释门之害:释门即佛教,这里的“害”是指对佛教的破坏。 口吧吧地说尽万千:形容说话滔滔不绝,不知疲倦。 究竟不知有这一解:意思是说这个人虽然说得很多,但真正的意思并没有表达出来
【注释】 见侍者乞语(乞:求。)为入道蹊径:向侍者请求入道的路径。蹊径:小路。无蹊径:即“无路可走”。 日用现行何不省:日常生活的行为,为什么不用心省察? 和南问讯(和南:指僧人名。)已乖张:已经背离佛教戒律。 应对宾朋(应对:回答。)曾不隐:对待宾客从不隐讳。 同盂共饭况三年:一同吃饭的情况,已有三年了。 话破那知万万千:把话说尽,才知道有千万种。 炷香(炷:点燃的香。)重觅语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方岳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1. "刀镊黄陈二生" —— 指的是两位擅长使用刀具和镊子的人,这里的“镊”是指用细长的工具夹起细小的东西,如头发等;而“刀”通常指用于切割或雕刻的工具。这两句可能是在描述这两位高手使用的熟练技巧。 2. "其二" —— 表示这是第二部分的内容。 3. "双手乖如双眼乖" —— 形容两个人的手和眼都很灵巧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意境和结构。 诗句解读与译文: 1. “雨过桃林草正肥” - 描述了雨后桃林中草长得特别茂盛的情景。 2. “休征牧放恰相宜” - 表达了当前天气和条件非常适合进行放牧活动。 3. “擎头戴角群然乐” - 描述牧民们戴着头饰,手持马具,共同享受欢乐的景象。 4. “喜见太平无事时” - 反映了在太平无事的时代,人们可以自由地从事各种活动,包括放牧。 注释: “题群牧图”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主要描写了草虫和田畴的景色。下面逐句解析: 1. 长茎短茎芳草翠, - “长茎短茎”指的是不同种类的草,可能包括野草或某种特定植物。 - “芳草翠”描绘了草的颜色,通常指绿色。 2. 东个西个秋虫寒 - “东个西个”可能表示草上的各种昆虫,如蚱蜢、蟋蟀等。 - “秋虫寒”描述了这些秋虫的状态,可能是在秋季寒冷的环境中。 3. 平白祖翁田一片, -
下面是对《琼上人之杭》的逐句释义: 1. 诗句释义: - 怀抱琼瑶一段奇:怀抱着像琼瑶一般的宝物,拥有一种不同凡响的奇异之处。 - 通身富贵少人知:整个身体都充满了富贵气息,但很少有人知道。 - 四藤击碎还收拾:就像四藤被打击破碎后又被收拾起来一样,形容虽然经历了挫折,但仍在坚持。 - 摊向皇都卖与谁:将这珍贵的物品展示给繁华的都市,询问卖给谁是更好的选择。 2. 译文注释: -
【注释】 一本:即一枝,指瓜蔓。凌霄:一种藤蔓植物。秋后:秋末。瓜:瓜蔓的别称。迟迟:形容花期长。九月里开花:即“九月花开”。九、十月份正是瓜果成熟的时候。霜前:指冬天还没有到来。结子:结果子。须弥:梵语samudaya(萨摩多迦)的音译,意为须弥山,即印度的一座著名山峰。大:这里用来形容瓜的体积大。东西浙:指南宋时浙江的东部和西部,泛指江南地区。五家:泛指当地居民。 【译文】 一枝瓜蔓秋后结瓜
【注释】 1.风幡:佛家语,比喻心性。 2.集云棒:即佛印。 3.百越三吴:指浙江、福建、江西一带的闽粤地区,又称“三吴”。 4.它家:指佛教寺院。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浙时写的。 诗的前两句,写自己对佛学的理解。第一句“动在风幡”中的“动”字,是动词,指动作、行为;第二句“动在心”的“在”,也是动词,指存在于某方;第三句“集云棒下已分明”中的“集云棒”,是梵语Buddha的音译,意思是佛祖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杭州西湖夜晚美景的诗作。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月华如水夜沉沉 这句诗描述了夜晚月光下的景象,月光如同流动的水一样,静静地洒在湖面上,使得整个西湖都显得深沉而宁静。"月华"指的是月亮的光芒,"如水"则形容月光清澈、明亮。"夜沉沉"则表示夜色已经非常深沉了。 一曲箫韵韵更清 这句诗则是对音乐的描述,诗人用"一曲箫韵"来形容西湖的景色与音乐的融合,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动人
【注释】 上:指达磨大师。传:传授,传播。吴江:指苏州的江流,今称苏州河。枫叶落尽的吴江水冷清,去时不要勉强停泊船。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是说达磨大师到中国来所传的佛法,是让人们去挖掘地下的青天,以期得到真谛。“赚人掘地觅青天”一句,语意双关,既表现了达磨大师的深奥莫测,也表现了诗人对达磨大师的崇敬。后两句是写秋色,用“去去”和“休容易”两个词句,表达了诗人要达磨大师早日西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