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惟一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雪覆盖了无数的山峰,但并不满足于多。孤峰不白,究竟意指什么呢?单单突出千峰之外,它好像和众峰不同,但又不是完全不同,永远都是这样吗? 注释: - 颂古三十六首 其二十六:这是一首诗的题目,表明这首诗是《雪赋》中的第六十六篇。 - 雪覆千山未厌多:雪花覆盖着无数座山峰,但并不觉得厌烦。 - 孤峰不白意如何:孤立的山峰并不显得洁白,它的意境是什么呢? - 单单突出千峰外
注释: 1. 纵火烧山腊月时,衲衣下事为全提。 译文:在腊月的时候纵火焚烧山林。僧人在衲衣下做着一切的打算。 2. 几多拨草瞻风底,燎尽眉毛总不知。 译文:多少次拨动草木看风向,烧掉眉毛也浑然不觉。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僧人为了某种目的而焚烧山林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行为的批评和不满。诗中“纵火烧山腊月时”描绘了腊月寒冬时节,僧人纵火烧山的寒冷场景
【解析】 此诗为颂古之作,颂的是《西江月·万法不为侣》一调。“颂”本指古代的一种文体,后来专指对前人诗词歌赋的赞美。此词咏调,故称“颂”。作者通过颂赞该曲调的意境、格调和韵味,表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 第一句:“万法不为侣。”意为:万法都不做伴侣(或比喻没有知音)。 第二句:“一口吸西江。”意为:用嘴吸住西江之水。 第三句:“玉磬才槌动,金钟应手撞。”意为:击磬声刚响起,敲钟声就响了。 第四句
【注释】 颂古:指唐人咏风的诗。三十六首:唐代诗人罗隐曾作《风》诗三十六首,每首都咏风。无周无不周,形容风无所不在。等闲摇:随意摆动。桑条:柳枝。 【赏析】 这首咏风诗,是说风无所不在,到处都吹拂着。它用比喻的手法,将风吹过树梢的动态,比作风的无所不在。“手中扇子”是喻风之无处不在,“等闲摇”则喻其轻灵飘忽,不拘于一处。最后两句以“桑条”代“柳条”,说明风不仅吹拂了树,也吹拂了花草。
诗句: - 庞公幸是一家人,药峤何须礼过勤。 - 只为礼繁偏致乱,那堪雪也落纷纷。 译文: - 这首诗的首句“庞公幸是一家人”表达了诗人对庞公与药峤关系的赞赏,认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缘分和情谊。次句“药峤何须礼过勤”则表示诗人认为,在与庞公的交往中,不需要过于拘泥于礼节和繁文缛节。第三句“只为礼繁偏致乱”意味着过多的礼节和繁琐的程序反而会导致混乱和困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颂古三十六首 其二十》中的一部分。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老倒赵州无本据,翻手为云覆手雨,觌面当机不覆藏,往往少人知落处。 知落处,是甚闲家具。 ``` 注释: 1. 老倒赵州:指唐朝时期的赵郡王李从珂。赵州(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在五代时曾经一度被赵王所控制。 2. 翻手为云覆手雨:形容权力的变幻莫测,一会儿做坏事,一会儿又做好事。 3. 觌面当机不覆藏
这首诗的译文是:檗山人收养的孩子忒婆(即佛陀),他砍削摩挲不怕辛苦。 叛逆的儿子全然不顾,钁头被拉得高到云霄。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赞美了檗山人养子的坚韧不拔和孝顺父母的精神。檗山人的养子忒婆,他对待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无论是砍削还是摩挲,他都不怕辛苦,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叛逆的儿子浑不顾,却不懂得孝顺父母的道理,这种行为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最后一句“钁头掣得气凌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雪里垂丝古钓台:在雪中的垂丝古钓台上,有一根细细的鱼线。这里的“垂丝”指的是鱼线,而“古钓台”则是指古老的钓鱼台,是古人用来钓鱼的地方。 锦鳞拂拂上钓来:当鱼儿被吸引过来时,它们会跃出水面,仿佛是在与诗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这些鱼儿就像是锦鳞一样,色彩斑斓,美丽动人。 船头拨转归何处:然而,当诗人准备将鱼儿带回家时
颂古三十六首 其二十五 曹溪门下南来燕,终日呢喃话祖翁。 话尽离微人不会,不如养羽候秋风。 注释:曹溪门下,即禅宗的祖庭曹溪,位于广东韶关南华寺。南来燕,指燕子从南方飞来。 终日呢喃,形容燕子不停地鸣叫。话祖翁,指燕子在祖堂(也就是寺庙)周围飞翔鸣叫,仿佛是在向祖师诉说着什么。 指细微之处的真理或道理,这里指的是祖师传授给弟子的道理。人不会,意思是人们难以理解。不如养羽候秋风
注释:乌藤,指乌藤杖。约住未为过,指不使用乌藤杖也是可以度过的。禅板,指寺庙里的木鱼。焚来也是闲,指不用木鱼敲击也是可以消磨时光的。最苦河南与河北,指河南和河北两省。雷轰一喝诳痴顽,指一声雷鸣,就能使人变得愚蠢。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晚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他对禅宗生活的一种看法。他认为,即使不用乌藤杖,不用木鱼敲击,也可以度过一生;而那些在河南和河北两地受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