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显忠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南明山宝相寺十五题其十一白莲庵 谁将白莲子,固向峰顶栽。 非学远公社,兼无陶令来。 去世迹何旷,诛茅心已灰。 不知岁月改,但见此花开。 注释和赏析如下: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稚登在南明山宝相寺游览时所作,共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一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态度的反思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以下是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谁将白莲子,固向峰顶栽。"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
注释: 南明山宝相寺十五题 其十三 锯解峰 苍山巍不倚,中裂势难图。 始铸阴阳锯,谁开造化炉。 藤摇疑落屑,树折若分符。 漏出飞泉影,长垂一带孤。 赏析: 这首诗是南明山宝相寺的诗之一,题为“锯解峰”。这首诗描绘了锯解峰的奇特景色和壮丽景象。全诗以“锯解峰”为题,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锯解峰的壮丽景色和神奇魅力。 首联“苍山巍不倚,中裂势难图。”诗人用“巍不倚”来描绘苍山的高大雄伟
【注释】 南明山宝相寺十五题:这是明代诗人高启的一首五言诗。“十五”,指这首诗是第15次吟咏,即第15次在寺庙中作诗。“夹溪塘”:夹在南明山上的一条小溪流经此地。 【赏析】 此诗为高启在南明山宝相寺所作,共十首。其中第六首为《夹溪塘》,描写了南明山上的一条小溪流过夹溪塘的情景。全诗四句,意境清幽,语言简练,富有韵味。 前两句“南溪北溪深,横塘截流过。”描述了溪流的源头和流向
【注释】 齐相:指汉代的丞相萧何。书堂:指汉代学者董仲舒的书房名,位于今陕西咸阳市。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南明山宝相寺所作的第十题咏。 前四句写齐相、书堂和董子遗风,后四句写兰蕙满林,华风犹在。 诗的前四句“异代终难问,遗名不可穷。山中丞相去,林下学堂空。”意思是说,即使到了后世,人们也很难问到齐相的故事了,他的名声也难以完全地流传下去。山上的丞相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诗云:“溪尽见石城,寺在石城里。”此句描绘了溪流尽头显露出石城的景致,寺宇隐藏于石城之中。 诗句“崖缺露遥村,门开对寒水”进一步扩展了这一景象。诗人观察到,悬崖的缺口处隐约可见远处的村落,而寺庙的大门正对着寒冷的江水。 “况非雉堞成,无以金汤比”,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石城内建筑的赞叹。他提到,这座石城中的建筑并非寻常的城墙,而是有着更为高贵的价值与意义,难以用常规的防线(雉堞)来衡量其安全程度。
【注释】南明山:指今浙江天台山。宝相寺:位于山顶的寺庙,是佛教净土宗圣地之一。十五题:指《南明山宝相寺》诗中的十五首。 【赏析】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咏古抒怀之作。诗人登上宝相寺的最高层,俯瞰四周的景色,并抒发了他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慨。 “像身高百尺,阁道耸三层。”写宝相寺塔的高大雄伟。“像”字既指宝像,也兼指塔身。诗人登上最高层时,只见塔身高大如云,巍峨耸立,令人叹为观止。 “欲得亲瞻向
南明山宝相寺十五题 其一 三生像 胜域将垂迹,先闻钟梵声。 术陀犹未降,宣老已三生。 山接天门险,岩开月殿明。 善财何处去,楼阁自峥嵘。 注释: 胜域将垂迹,先闻钟梵声。 胜地将要留下痕迹,首先听到的是梵音。胜地,这里指佛教圣地。 术陀犹未降,宣老已三生。 术陀尚未降临,已经经历了三个轮回。术陀即佛祖释迦牟尼,宣老指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也作释迦父,又称净饭释伽。 山接天门险,岩开月殿明。
朝看白鹇从坞出,暮看白鹇从坞归。 森森绿树两峰下,片片白云初日飞。 因知野性恋山谷,咫尺之间还见稀。
首出众峰间,盘龙势孤耸。 云映鬓光浮,月生梳影动。 可握谓新沐,未巾疑乍拢。 幸免旦斯理,谁复惭种种。
亭除两狻猊,一仰复一俯。 告天与叩地,似欲诉忧苦。 世传知顗死,二兽来瞻睹。 逡巡化为石,堙没在深土。 事怪固难诘,但见形可取。 风雨驳苍苔,万古万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