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白莲子,固向峰顶栽。
非学远公社,兼无陶令来。
去世迹何旷,诛茅心已灰。
不知岁月改,但见此花开。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南明山宝相寺十五题其十一白莲庵

谁将白莲子,固向峰顶栽。

非学远公社,兼无陶令来。

去世迹何旷,诛茅心已灰。

不知岁月改,但见此花开。

注释和赏析如下: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稚登在南明山宝相寺游览时所作,共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一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态度的反思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以下是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谁将白莲子,固向峰顶栽。”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是谁将白色的莲子种在山顶上呢?这似乎是在问种植者是谁,但更可能是在表达诗人对于这种自然行为的欣赏和赞叹。

“非学远公社,兼无陶令来。” 这里的“学远公社”指的是一种追求高远境界、远离尘嚣的生活方式,而“陶令”则是指东晋时期的隐士陶渊明。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那种远离世俗喧嚣、追求自然之美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去世迹何旷,诛茅心已灰。”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已经离开了世俗的世界,寻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去世迹何旷”可以理解为诗人已经超越了世俗的追求,不再受到外界的影响;”诛茅心已灰”则可能是指诗人对于官场生活已经失去了热情,决心隐居山林,过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

“不知岁月改,但见此花开。”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不知道时间已经过去了多少年,但我仍然能够看到这朵花的盛开。这里的“岁月”可能指的是时间的流逝,而“花开”则是一种自然的美好景象。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界永恒不变的美的感慨和赞美。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