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妙伦
【注释】 偈:梵语的意译,即佛经中的韵文或偶句。偈颂:佛教用语,指诵经时所用的韵文或偈文等。偈是梵语音译,颂是汉语意译,合起来称为偈颂。“偈”和“颂”都是佛教用语,但意义有别,“偈”指诵唱的语句,“颂”指赞颂的文字,“偈”多指佛教徒所诵唱的韵文。这里指佛经中诵读的语句。 二十二首: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为纪念其母卢氏,在宫中建了大安国寺,并请名僧法海作《玉历钞》,编成《大安广济寺十二偈》
【注释】狗走抖擞口:狗跑起来,嘴巴张得很大;猴愁搂搜头:猴子抱着树头愁苦。瑞岩门外水:瑞岩寺外的河水。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狗和猴是诗人所要吟咏的两种动物,狗在奔跑时嘴张得大大的,猴在抱树时手搂着头部,它们的动作都十分夸张,而瑞岩寺外的水却一直向东流去。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描写这两种动物,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它们的特征
注释:前面的计较不能成功,后面的安排也不行。 古时的人如果能成为今时的有识之士,就不会落入别人的圈套之中了。 赏析:诗人以议论的形式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古代人的赞美。他认为,古代的人如果能像今天的人一样有见识、有思想,他们就不会受到他人的蒙蔽和陷害。这种思想体现了他对于独立思考、自由思想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他也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古代智慧的敬仰之情
猫玩弄老鼠,猴子禁止猴子,云门寺确实掌握着生死的玄机。 如果仔细检查,还是不能逃脱出家人话头的限制。
在古代文学中,诗偈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通常用来传达作者的心境或者表达某种哲理。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 诗歌原文: 庭前黄叶坠,岭上白云屯。 风味无多子,何人共我论。 2. 诗句翻译: - 庭前黄叶坠:庭院前面,黄色的叶子纷纷落下。 - 岭上白云屯:山岭之上,白色的云朵聚集。 - 风味无多子:这里用“风味”指代诗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或思想
注释: 1. 白蘋洲畔:指的是白色的蘋草(一种水生植物)在洲边。 2. 红蓼岸头:指的是红色的蓼草在岸头。 3. 渔人得意:形容渔民捕鱼成功,非常开心。 4. 拨动孤舟:意思是渔民在捕鱼时,用网子把小船拨动,使鱼容易上钩。 5. 飞起一行两行塞雁:意思是空中有成群的雁鸟飞过,好像是在空中划出一条条线。 6. 漾开七个八个沙鸥:意思是水面上的沙鸥被风吹得翻飞起来,像是在水中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九月九,一句话。 有准绳,无柄把。 惟有陶靖节知缝罅,悠然见南山,笑傲东篱下。 注释: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祝愿。有规矩,却没有把手拿着,比喻做事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变通。只有陶渊明懂得缝隙中的道理,他悠然自得地看见南山,笑着在东边的篱笆下度过时光。 赏析: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对陶渊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独立、洒脱的生活态度的向往。同时
【注释】偈颂:佛教语,即佛经中的偈文,是佛家讲经时念诵的韵文。偈颂二十二首:佛教中说有二十四部《金刚经》和二十首《心地观》。这里指的可能是这两部佛经的偈文。其十五:第15首。将不去:即“将欲取之”。拈不来:即“不得其门而入”。两个汉:即两位僧人。一场呆:即呆若木鸡。狼藉:杂乱无序的样子。苍苔:青苔。 【赏析】这首诗写两位僧人对佛经偈文的不理解。他们想取经却找不到门径,结果把佛经弄得乱七八糟
这首诗的意思是: 年年都是美好的时光,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日子。 南山的好天气又非常特别,石人起来拜见木人作揖。 蛇生出了角,虎插上了翅膀。 这首诗的关键词有: - 好年:美好的年份 - 日日是好日: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日子 - 石人起拜木人揖:指石人和木人在庆祝美好的日子 - 蛇生角,虎插翼:比喻事物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美好或奇特。 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画面
【注释】 偈颂:佛教用语,梵语“伽陀”的音译,即佛门中唱和颂赞之辞。 偈:佛教语,指佛教徒所唱诵的颂赞文。 偈颂二十二首 其八: 西风一阵恶,北林平地摧。 晓猿夜鹤,惊怨空徘徊。 哀哉哀哉,戒光犹自照高台。 【赏析】 《全唐文》收录王维《酬严大夫月下独酌见赠》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王维这首诗写的是月夜赴约,诗人以“绿树村边合”开篇,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