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妙伦
【注释】 偈颂:佛教用语,梵语“伽陀”的音译,即佛门中唱和颂赞之辞。 偈:佛教语,指佛教徒所唱诵的颂赞文。 偈颂二十二首 其八: 西风一阵恶,北林平地摧。 晓猿夜鹤,惊怨空徘徊。 哀哉哀哉,戒光犹自照高台。 【赏析】 《全唐文》收录王维《酬严大夫月下独酌见赠》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王维这首诗写的是月夜赴约,诗人以“绿树村边合”开篇,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月临粉壁间尤白,烛入纱笼里更红。 夜冷井边闻落叶,已惊秋色到梧桐。 赏析: 释道生,号曹源,住饶州妙果寺。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咸杰禅师法嗣。有《曹源道生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今录诗三十二首。此偈颂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描绘了月光映照下的静谧场景,以及秋风吹动的落叶声,引发对季节变换的沉思。 “月临粉壁间尤白”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照亮粉饰的墙壁,使之显得更加洁白明亮
日暖喷庭花,风轻摇岸柳。 双林入灭老臊胡,至今犹露摩胸手。 注释:太阳暖洋洋地照耀着庭院中的花朵,微风轻轻摇曳着岸边的柳树。这景象让那些曾经的邪恶之徒,如老臊胡,都感到羞愧,甚至现在仍能隐约看见他们露出的手和脸。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中通过对阳光、微风、花香、柳絮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和谐美好的春日画面。同时
【注释】 一、遇:遇见。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正中,月亮圆满的时节。圆月指月亮的完整状态。 二、竞:争相。赏:欣赏。指底指:手指指向月亮。玩底玩:玩弄着月亮。说底说:谈论着月光。 三、何曾:不曾,从未。离:脱离,分离。圆缺:月圆月缺,即月有圆缺之变化,这是自然规律。 四、惟:只。爱老长沙:偏爱长沙这个地方。长沙:今湖南长沙市。 五、踏踏倒:形容长沙地方人行走时踩踏声很大
【注释】千寻:形容高。万仞:形容险峭的高,一仞为八尺,万仞为八寸。七百甲子:古代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赏析】此诗写一位老翁在崖前弄丑作乐,惊动了树上的鸦群。 首句“千寻浪里出头”,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崖壁的险峻,令人生畏,但那老翁却不怕艰险,敢于挑战。“万仞”两句,描写了老翁在万仞绝壁上弄丑,动作之矫健有力、神气活现,令人惊叹不已。“摘杨花”三句,是说这位老翁在玩闹时,又惹出了麻烦
空兮空兮无背面,拈起豁然成两片。 搭向南屏山角头,千古万古少人见。 要见么,金乌飞上琉璃殿。 注释: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空灵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深刻感悟。空兮空兮无背面,意味着天空中的云彩无边无际,没有明确的边界和支撑,它们在空中自由飘荡,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2. 拈起豁然成两片,形容云彩在风中轻轻一挥,就变成了两块,这是非常自然的现象,无需任何外力即可发生。 3.
诗句释义 1 南山有众盈筹:在南山上,众生聚集如满斗筹。这表达了宇宙中众生繁多且复杂的状况。 2. 总是佛祖冤雠:始终是佛教与世俗的恩怨纠葛。 3. 一夏资粮尚少:夏天的资源仍然不足,比喻指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4. 岂容坐视无谋:怎能坐视不管,缺乏行动和策略。 5. 长安城里,芳草渡头:描绘了长安城的繁华与渡口的生机勃勃。 6. 赖有作者,为我希求:依赖诗人的智慧和才能,希望他能解决困境。
渚流虹影,枢绕电光。 【注释】渚:水聚成的陆地或小洲。枢:比喻关键部位或中心枢纽。 虹影:指雨后彩虹。枢:比喻关键部位或中心枢纽。 【赏析】这首诗是颂扬圣人出现时,化洽殊方的景象,以虹影、枢和电光等自然景物来比喻圣人的重要作用和光辉成就。 圣人出现,化洽殊方。 【注释】圣人:这里是指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化洽:使天下大治。 殊方:不同地区。 【赏析】这首诗进一步描绘了圣人出现后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偈颂二十二首 其五: 十五日前,结而不解。 “十五日”,指农历十五日,即中秋节前一日。 十五日后,解而不结。 “解”,指月圆之后,月亮不再圆缺。 正当今日,结也休,解也休。 “结也休,解也休”,意谓今天既无结也无解。 草鞋对颊耸八耳,拄杖横身撑两头。 “草鞋对颊耸八耳”,形容诗人穿着草鞋,两耳高耸的样子。 “拄杖横身撑两头”,形容诗人拄着拐杖,身体左右摇摆的样子。 五湖四海衲子为冤雠。 “衲子”
释义:扫除边尘未曾感到劳累,折下弓来戏射青天。满手攀援觉得力气不够,随手一挥却能击中雕鸟。 注释:1. 扫荡(sǎo dǎng):扫除,消除。2. 着:感到。3. 折(zhé)弓:用右手拉紧并弯曲箭杆,使箭头对准靶心。4. 戏(xì):游戏,玩耍。5. 青霄(qīngxiāo):指天空。6. 满(mǎn):充满、充沛。7. 自觉:不自觉,没有自觉地。8. 那知:哪里知道。9. 落(luò):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