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宁
注释:我之所以有这种领悟,是因为万重山峦挡住了我的去路。 更让我感到忧愁的是,煎茶洗地,泥土被清洗,转添了我心头的愁绪。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和对现实的深深忧虑。前两句描绘出一幅万重山峦挡路的画面,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迷茫和无助。后两句则通过对煎茶洗地这一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在琐碎事务中感受到的烦恼和忧愁,从而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境遇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简洁
【注释】 偈六十三首其六十二:偈,梵文音译,意译佛说之语。此指诗。偈,佛教语。指唱诵佛经的诗句。偈六十三首,是一首长篇佛偈,共有六十三句,每一句都是七字句,共六百三十二个字。这是一首很有名的佛教偈颂。 要行便行,要住即住。 要:想、愿。 行:行动或活动。 便:就。 着(zhuó 着):动词,停留。 翻身踏破太虚空,推倒妙峰无影树。 妙峰(miǎo fēng):山峰名。 古佛位中留不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第六首。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游山玩水事寻常,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游山玩水是一种非常平常的事情。这里的“游山”指的是游览名胜古迹,“玩水”指的是欣赏美丽的风景。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认为生活中有许多平凡而美好的事情值得去体验和珍惜。 早晚归来鬓欲霜,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不论何时归来,头发都已经变得花白了
【解析】 “偈六十三首”是唐代高僧神会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的内容,这首诗就是其中的第五十九首。全诗共四十二句,每句七个字,共有四十二韵脚,故称“七言偈”,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毗蓝园内”:梵语“毗蓝”译为“须弥”,意为须弥山,即印度佛教中世界之中心。“园”指花园。“毗蓝园内”,即须弥山花园内。 “右胁降生”: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佛在诞生之时,其右胁(即右边)有一颗舍利子落下而降生世间
一片虚空亘古今,鳞龙头角竞疏亲。 坐亡立脱知多少,铁树花开别是春。 诗句释义: - “一片虚空亘古今”:这里描述的是宇宙或世界始终如一的广阔无垠,没有任何实体存在。这种表述反映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宏大视野。 - “鳞龙头角竞疏亲”:这里的“鳞”和“龙”可能象征着高贵或神圣的存在,而“头角”则可能指代杰出或有才华的人物。这句话可能在说,尽管有如此尊贵的存在
释义:深夜时分,寺庙中的钟声大作,普门寺的大门同时敞开。 圆通大师笑着看着这一切,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之处。 这首诗描绘了寺庙在夜间的宁静和祥和,以及圆通大师的豁达与智慧
【译文】 灵山密旨,迦叶非闻。 少室玄言,神光道听。 拈花得髓,尽是虚名。 妙用无私,匪从外有。 放行也,皇风荡荡,帝道平平。 收来也,海晏河清,民歌率土。 不收不放,共乐升平。 金轮统御三千界,山岳齐呼万岁声。 【注释】 1. 灵山密旨:灵山是指佛教中的阿弥陀佛,密旨指的是佛教的深奥教义。 2. 迦叶非闻:迦叶是佛陀的弟子之一,他虽然没有亲自听闻过佛陀的教诲,但后来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佛教僧侣。
诗句原文: 前箭犹轻后箭深,行人何事苦沉吟。 翻身若解看方便,始信真鍮不博金。 译文: 前一箭似乎轻松愉快,而后一箭却深重而艰难。行人为何如此苦恼地沉吟?如果能够转身看到真相的便利,我将会明白真正的黄金并不是可以随意获得的利益。 注释: - 前箭犹轻后箭深:指前一箭看似容易,后一箭却困难重重。比喻事情的发展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 - 行人何事苦沉吟:行人即行者或过客
```plaintext春去复春来,桃花依旧开。 东风浩浩曾无间,刚地灵云道不猜。 注释:春天过去了又迎来了新的春天,桃花依然盛开。春风浩浩荡荡,从不间断,它的力量强大无边,连大地和云雾也难以预测其动向。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通过对桃花的描绘,传达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诗中的“东风”象征着春天的气息,而“桃花”则代表着生命力。通过“春去复春来
注释翻译:百炼成金的精金,是在大冶炉中锤炼成的,任凭它腾起火焰,烧得通红。一会儿就把它拈出来让人看,它的价值增加了,行家对它的评价也提高了。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作品,属于《新乐府》体裁。诗的前两句写炼金的过程,后两句写炼金的结果。炼金需要火候,所以炼出金子来时,必须趁热拈出,否则容易冷却而失去价值。这里的“须臾”指片刻。“添得行家价转丰”中的“行家”是指懂得鉴别的人,即鉴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