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普宁
行道持数珠观音赞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八万行门,一十九类。 寻声救苦越尘沙,一串数珠数不已。 注释: 1.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2. 八万行门,一十九类。 3. 寻声救苦越尘沙,一串数珠数不已。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经文,主要描述了修行者的修行之路。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句诗的意思是从听闻、思考、修行开始,进入三摩地的境界。三摩地是佛教术语,意为心住法界,即心不散乱于一切境相之中
【注释】 “最明”:即最聪明的人。 “梦”:梦境,幻觉。 “善知识”:修行人对师长的尊称。 “教训”:教诲、教导。 “坚固参禅”:坚持修行,参禅悟道。 “醒后亲绘供养”:在醒来后亲手绘制佛像供佛,表示虔诚敬仰。 “越两年”:经过一年又两年的时间。 “值老僧到”:恰好遇到老和尚到来。 “先来参礼”:首先来到庙里参拜。 “果与梦见一同契悟”:果然和梦中见到的善知识一起契悟。 “后捧呈所画顶相求赞”
寒山拾得赞 指东画西,眼笑眉垂。 注释:形容一个人目光呆滞,面带苦笑,神态不自然。 心似秋月,发如乱丝。 注释:比喻一个人的心境像秋天的月亮一样清澈明朗,但头发却凌乱不堪,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内心与外表的矛盾和冲突。 吟句不成句,题诗不是诗。 注释:比喻一个人在创作诗歌时,虽然构思独特、情感真挚,但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写出的诗歌内容与所要表达的情感不符。 丰干轻饶舌,败缺一时知。 注释
【注释】 1. 布袋赞:指佛家语,意谓布袋和尚。 2. 百亿乾坤:即“亿万世界”,指广大无边的世界。 3. 三千世界:佛教语,指三千大千世界。 4. 闹市丛中:繁华的市井之中,人很多。 5. 知音者:懂得欣赏、理解的人。 【赏析】 这首七绝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前两句“杖头挑百亿乾坤,布袋贮三千世界”,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布袋和尚行走于世间,携带着亿万世界的景象
【解析】 此诗的题注是“普化赞”,可见这是一首咏赞和尚的作品,从“踢倒饭床”可知是写寺庙。这首诗是描写和尚的形象,诗人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和尚的神态。 【答案】 (1)“踢倒饭床”,意谓和尚打翻和尚的饭桌。和尚吃素,不用饭桌,所以用“踢倒”形容。 (2)“特地乖张”,意谓和尚故意装疯卖傻。 (3)“指空话空”,意谓和尚指着天空说些不着边际的话。 (4)“撤颠撒狂”
鱼妇观音赞 提起活鱍鱍,马郎亦被惑。 度生虽愿重,那知成败缺。 注释:鱍鱍,即鱼。比喻那些贪得无厌、不思进取之徒。度生,这里指修行的人。比喻那些心高气傲、自命不凡的人。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两种人的生活状态和心态。一种是像鱍鱍一样贪心不足,追求名利却无法满足;另一种是像度生一样心高气傲,自以为是却不知世事难料。这两种人都陷入了困境,无法自拔。这首诗表达了对于这种生活态度的厌恶和不满
注释: 灵照女赞:赞美一个名叫灵照的女子。 拈将破笊篱:拿着被水打湿的破笊篱(一种捕鱼工具)来卖。 风前卖与谁:在风中卖给谁? 搀行夺市处:和人挤在一起争抢市场的地方。 非独老爷知:不仅仅是我老爷知道。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名叫灵照的女子,她拿着被水打湿的破笊篱来卖,在风中卖给谁呢?在和人挤在一起争抢市场的地方,不仅仅是作者本人知道。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感到亲切、真实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道个不识,自生荆棘。 曈曈渡江,忍羞面壁。 赖有神光与雪屈。 注释: 1. 道个不识:指不识字的人。 2. 自生荆棘:指自己种下祸根。 3. 曈曈渡江:指太阳照耀下,江水闪烁。 4. 忍羞面壁:指害羞得不敢面对墙壁。 5. 赖有神光与雪屈:意思是幸好有神光照临,又有雪的庇护。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对渡江、渡河、雪地等自然景观的描绘
注释 出山相赞:出山作官。 入山出山,何异何别:出山做官和入山隐居,有什么区别呢? 六年所成,一时漏泄:经过六年的辛苦努力,才做出一点成绩,没想到一下子就泄露了秘密。 那堪满口嚼冰雪:怎能忍受满口嚼着冰雪般的艰难困苦?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借咏物以喻己,用雪中松柏比喻自己不畏艰辛,不惧艰险的精神。全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既表现了作者高洁坚毅的性格,又表达了他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
【注释】: 1.诸方此日:指今日。 2.安居禁足:指不外出,安心在家。 3.双林难说:双林,即双林寺,佛教名胜古迹。 4.厨乏聚蝇之糁:厨房中缺乏食物,只有蝇子聚集的剩饭粒。 5.廪无隔宿之储:仓库里没有储存过夜的食物。 6.策杖遍叩檀度:拄着拐杖,到处寻找檀度禅师。檀度是唐代高僧。 7.免我一众饥虚:免去了我这个和尚饥饿空虚的苦恼。 8.蜡人:蜡烛制成的人形。 9.休以蜡人为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