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普宁
诗句释义 1 云门一曲:指《云门寺》这一曲。 2. 调高千古:意味着这首曲子的旋律非常高超,影响深远。 3. 子细推穷:仔细推敲,彻底研究。 4. 从来无谱:从古至今都没有谱曲记录。 5. 此曲只应天上有:这首曲子只能存在于天上,非常珍贵,难以得到真实的谱曲信息。 6. 大士得来无本据:佛家称观音菩萨,此处指的是佛祖或大士得到了这部曲谱,但并没有具体的依据。 7. 今日当阳分付
【注释】 1. 偈:佛教经文的一种体裁。 2. 僧:出家人,即僧人。 3. 尸:指和尚。 4. 陈:堆积。 5. 仓廪(lǐn):仓库。 6. 佛:指佛祖释迦牟尼。 7. 双林:指寺院的两座树林。 8. 端:正。 9. 和:同“合”。 10. 誵讹:音义之误,也作“舛讹”。 11. 水:指佛教中的水。 12. 弥勒:指弥勒菩萨,即未来佛。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是诗人在寺庙里所作的一首诗
诗句释义 1 雪窦前堂音座寮:指的是雪窦寺的前堂和音座寮。雪窦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山之一,位于浙江省天台县,是文人墨客常去的地方。前堂和音座寮都是寺庙的重要建筑,音座寮则是一个僧人修行的地方。 2. 炼指行人求颂:炼指行人是指那些通过修行来净化心灵的人。他们来到雪窦寺寻求佛法,希望得到颂词(赞美或歌颂的话语)。这里的炼指可能是修行的一种方式,通过修炼手指来净化心灵。 3. 未彻根源肯便休
【注释】 髑髅:死人的头骨。 檐人:指画人像的人。 我檐:指画自己像的人。 求颂:请人歌颂。 【赏析】 此诗写一位画家自题其画,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思想境界。 首句“画髑髅檐人我檐者求颂”,意思是画死人头骨的人在给自己的画题名时,希望别人来歌颂。这里“求颂”是说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自从尘劫至于今”,从世俗尘世劫难到现在。尘劫,佛语,指世间的一切灾难、痛苦。 第二句“执著无明人我心”。执著,拘泥
注释: - 偈颂四十一首 其二十七 直下犹通信班会,寻言转更赊。若言佛与祖,特地隔天涯。 直下犹通信:直下,就是直接向下。直下犹通,即“直下通”。通信,即相互交流信息或思想。 寻言转更赊:寻言,是追寻话语的意思。转更,意思是变化无常。赊,即长久。 若言佛与祖:若,表示假设。若言,就是如果这样说。佛,指佛陀。祖,指祖先。 特地隔天涯:特别地,隔着遥远的距离。 赏析:
【注释】 双林:佛经中指菩提树。 及乎:到了。 果是殊别:果然与往常不同。 山环水绕,寺广人稀:寺院周围是山环绕着,水流环绕着,寺内的人很少。 内空外空,无彼无此:内外都不有,没有彼也没有这。 仿佛威音那畔:似乎听到威音王菩萨的教诲。 分明古佛家风:清晰地感受到了佛法的真谛。 不妨按下云头:可以暂时放下心来。 钵囊:和尚用的装食具。 坐则同坐,行则同行:坐时在一起,行走也在一起。 同苦同甘
【注释】 往复:往返。落人:堕入或陷入。绻缋(quǎn huì):指缠络、纠缠不清的样子。那知:哪知道。同步:意同,相合。不同行:不在同一道路行进。当初:从前。乍可:何能。容质:容貌。别作:另作。心肠:心意。过一生:度过一生。 译文: 往返穿梭于纷扰的人事,却不知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当初何曾想到,容貌可以改变,但心意不会改变。 赏析: 此诗以反诘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多变的理解
注释: 1. 拄杖头边,草鞋跟底。 - “拄杖”是行走时用来支撑身体的拐杖,“草鞋”则是穿着的鞋子。这里用这两种物品来形容行者的生活状态,即无论走到哪里,都依靠着拐杖和草鞋。 2. 随缘放旷,隐遁过时。 - “随缘”指的是顺应缘分,“放旷”则是豁达开朗,不拘小节。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洒脱自如的人生态度。 3. 岂谓业债难逃,复落他家绻缋,扶病拖泥带水。 -
这首诗的译文是: 破碎的砂盆,漏掉的灯盏。 死盯着你,却要熄灭你的双眼。 越近越远,亲近则疏远。 看着你在前面,忽然又在后面。 明亮或昏暗,都收都放。 反复看去,当心会发热大。 那么它就是也是,只如进前叉手。 注释与赏析: - “破砂盆,漏灯盏”:形容事物的破碎和残缺,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脆弱。 - “死偷心,灭正眼”:比喻人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良心和正直,表现出人性的黑暗面。 -
【注释】: 偈颂二十一首 其十七: “有处不是有,无处不是无”,意思是说,一切事物都有存在的场所,又没有固定的存在之处。 “有无不到处,馨香满道途。”意思是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中,没有固定不变的存在之处。而这种变化,使得万物都充满了香气,弥漫了整个道路。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非常深邃,它表达了一种对宇宙、生命和存在的深深思考。诗人通过对“有”和“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