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山出山,何异何别。
六年所成,一时漏泄。
那堪满口嚼冰雪。
注释
出山相赞:出山作官。
入山出山,何异何别:出山做官和入山隐居,有什么区别呢?
六年所成,一时漏泄:经过六年的辛苦努力,才做出一点成绩,没想到一下子就泄露了秘密。
那堪满口嚼冰雪:怎能忍受满口嚼着冰雪般的艰难困苦?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借咏物以喻己,用雪中松柏比喻自己不畏艰辛,不惧艰险的精神。全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既表现了作者高洁坚毅的性格,又表达了他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
入山出山,何异何别。
六年所成,一时漏泄。
那堪满口嚼冰雪。
注释
出山相赞:出山作官。
入山出山,何异何别:出山做官和入山隐居,有什么区别呢?
六年所成,一时漏泄:经过六年的辛苦努力,才做出一点成绩,没想到一下子就泄露了秘密。
那堪满口嚼冰雪:怎能忍受满口嚼着冰雪般的艰难困苦?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借咏物以喻己,用雪中松柏比喻自己不畏艰辛,不惧艰险的精神。全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既表现了作者高洁坚毅的性格,又表达了他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
【解析】 “无准和尚顶相赞”一句,是说无准和尚对佛祖的顶相赞叹。顶,是佛像上的头发。相,是指头顶的形状。赞,是指称赞。译文是:无准和尚对佛祖的头顶形状大加赞赏。 “文武火煨杀人,千衲子恨难伸”一句,是对武僧用烈火焚烧和尚的顶相的讽刺。武僧们用烈火焚烧和尚的头顶,使许多和尚的头顶被焚毁,和尚们恨得难以言述。译文是:武僧们用烈火焚烧和尚的头顶,使许多和尚的头顶被焚毁,和尚们恨得难以言述。 “五处主法
【解析】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陈著,他是一位以写景抒情见长的诗人。此诗为作者赠与友人之作,全诗通过写画圆相请赞之语,来表达诗人对禅门中“舍”与“取”、“空”与“有”,以及“无欠无馀”等概念的理解。 其一,“圆同太虚,无欠无馀。”意思是说,圆如虚空,没有欠缺,也没有多余。这两句诗用“圆”和“虚空”这两个词来表示“道”“佛”“禅”三者所共有的一个境界:一切皆空,无物不圆。 其二,“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正传寺住持安东岩请赞生缘於西蜀,非独游日本。 十方国土中,当头俱坐断 1. 诗句释义: - “生缘於西蜀,非独游日本。”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的生平和经历,意指其生命的起源或起点在西蜀,而并非仅仅为了游览日本的国家。 - “十方国土中,当头俱坐断。” 这句诗描述了一种超凡脱俗、主宰一切的境界或力量,存在于所有世界或空间之中。 2. 译文注释: - “生缘”指的是生命的起始和起源
注释 栽松:指栽松树。道者:指种松树的人。 栽培得地,节操苍然:意即松树栽种得当,节操高洁。节操:操守。苍然:高峻的样子。 死而复活,身后身前:意即死后复活,生前死后一样。 楖𣗖横肩阿剌剌,再来不直半分钱:意即松树的枝叶横斜着,像人横在肩上一样,死后复活时也和活着时一样,死后复活的费用不会比活着时贵多少。 赏析 此为元代散曲作家乔吉的作品,作于至顺二年(1331年)冬。乔吉曾自言:“我本渔樵家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小师景用请赞: - “小师”指的是年轻的学者或文人。 - “景”在这里可能是指风景、景象或者情景等,与“用”字一起,可以理解为某种特定的情境或环境。 - “请赞”意味着请求赞扬。 要赞而无德可赞,要骂而无过可骂: - “要赞”和“要骂”都表达了一种愿望,即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或批评。 - “无德可赞”和“无过可骂”则说明这种愿望无法实现
这首诗是赞美一位高僧的功德和智慧。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1. 最明寺殿真像赞:这是赞美最明寺中供奉的佛像的赞颂之诗。 2. 掌持国土,天下安堵:这里的意思是,这位僧人能够守护国土,维护国家的和平安宁。 3. 信向佛法,运心坚固:这位僧人深信佛法,并且用坚定的心去信仰和实践佛法。 4. 德重丘山,名播寰宇:他的德行像高山一样厚重,他的名声遍布世界各地。 5. 清白传家,望隆今古
【注释】 宏海:大海。侍者:佛教中指僧人或和尚。请:邀请。赞:称赞,赞美。䖃苴(jū):一种草名,这里借指佛祖,因为佛教中有“六根清净”之说,认为人要通过修行才能获得佛性,所以佛祖被比喻为“䖃苴”。全不仁者:一点慈悲心都没有的人。握起老拳:比喻用力过猛,甚至伤害了别人。佛祖也怕:佛祖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因此也会害怕伤害到别人。 【赏析】 此诗以夸张的手法,对佛祖进行讽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要求分析诗歌的意象、手法、情感等。 “这个老汉”,是说这位老头儿,“希罕”意为稀罕,可译为“喜爱”;“煨”,“煮”是说老头儿不熟;“没兴”,没有兴趣的意思,“遭他负累”即受到他的拖累,这一句的意思是:老头儿不熟,被煮烂了
【注释】 破一微尘:指佛经。因该果海:佛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之因,故有果海之说。此指佛经内容浩博。因该:指因缘具足。因该因:即“因缘具足”之意。无端:没有来由。管城子:《汉书·扬雄传》载,汉成帝时,雄为给事黄门郎,上表谏治宫室,被免职家居,号“好古”,又号“太玄”。后人遂以“管城子”为称道文才的雅号。名句文俱错:指文字错误。指文才不精。 【赏析】
正因法孙命工绘吾幻质,炷礼请赞。 注释:因为法师命令工匠画出我的虚幻形象,进行礼赞。 个样面嘴,阿谁敢拟。 注释:这个样子的脸孔,谁敢模仿? 威凛凛生,气愤愤地。 注释:威严而庄重,气势汹汹。 临济德山,望风敬畏。 注释:面对临济大师和德山大师,他们都会敬畏。 和苏噜之。 注释:这是和苏噜的名字
【注释】 “最明”:即最聪明的人。 “梦”:梦境,幻觉。 “善知识”:修行人对师长的尊称。 “教训”:教诲、教导。 “坚固参禅”:坚持修行,参禅悟道。 “醒后亲绘供养”:在醒来后亲手绘制佛像供佛,表示虔诚敬仰。 “越两年”:经过一年又两年的时间。 “值老僧到”:恰好遇到老和尚到来。 “先来参礼”:首先来到庙里参拜。 “果与梦见一同契悟”:果然和梦中见到的善知识一起契悟。 “后捧呈所画顶相求赞”
注释: - 偈颂四十一首 其二十七 直下犹通信班会,寻言转更赊。若言佛与祖,特地隔天涯。 直下犹通信:直下,就是直接向下。直下犹通,即“直下通”。通信,即相互交流信息或思想。 寻言转更赊:寻言,是追寻话语的意思。转更,意思是变化无常。赊,即长久。 若言佛与祖:若,表示假设。若言,就是如果这样说。佛,指佛陀。祖,指祖先。 特地隔天涯:特别地,隔着遥远的距离。 赏析:
【注释】 髑髅:死人的头骨。 檐人:指画人像的人。 我檐:指画自己像的人。 求颂:请人歌颂。 【赏析】 此诗写一位画家自题其画,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思想境界。 首句“画髑髅檐人我檐者求颂”,意思是画死人头骨的人在给自己的画题名时,希望别人来歌颂。这里“求颂”是说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自从尘劫至于今”,从世俗尘世劫难到现在。尘劫,佛语,指世间的一切灾难、痛苦。 第二句“执著无明人我心”。执著,拘泥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道个不识,自生荆棘。 曈曈渡江,忍羞面壁。 赖有神光与雪屈。 注释: 1. 道个不识:指不识字的人。 2. 自生荆棘:指自己种下祸根。 3. 曈曈渡江:指太阳照耀下,江水闪烁。 4. 忍羞面壁:指害羞得不敢面对墙壁。 5. 赖有神光与雪屈:意思是幸好有神光照临,又有雪的庇护。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对渡江、渡河、雪地等自然景观的描绘
寒山拾得赞 指东画西,眼笑眉垂。 注释:形容一个人目光呆滞,面带苦笑,神态不自然。 心似秋月,发如乱丝。 注释:比喻一个人的心境像秋天的月亮一样清澈明朗,但头发却凌乱不堪,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内心与外表的矛盾和冲突。 吟句不成句,题诗不是诗。 注释:比喻一个人在创作诗歌时,虽然构思独特、情感真挚,但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写出的诗歌内容与所要表达的情感不符。 丰干轻饶舌,败缺一时知。 注释
行道持数珠观音赞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八万行门,一十九类。 寻声救苦越尘沙,一串数珠数不已。 注释: 1.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2. 八万行门,一十九类。 3. 寻声救苦越尘沙,一串数珠数不已。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经文,主要描述了修行者的修行之路。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句诗的意思是从听闻、思考、修行开始,进入三摩地的境界。三摩地是佛教术语,意为心住法界,即心不散乱于一切境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