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普宁
【注释】 偈颂四十一首 其三十六: 近得远来口传信,报道年来颇安静。 唯有太白瑞岩翁,撞破虚空有杂碎。 惊起西川大蓬山上石女泪双垂,引得扶桑巨福山中木人空叹息。 同饮龙渊无义水,手足义重如胶漆。 断弦安得鸾胶续。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贯休的作品,是一首偈颂诗(佛教经文的一种)。 偈颂是一种宗教经文,它以韵文形式表达佛理或宣扬教义,并附有相应的图像、故事等。贯休的偈颂,往往以通俗的语言
【注释】 出水未出水:原意是指女子在出嫁前与未婚夫婿见面。后来泛指男女约会。 心疑生暗鬼:心上疑惑,好像有鬼似的。 巩县造茶瓶:即“巩县窑造茶瓶”,是唐代巩县(今河南省禹县)瓷窑烧制的瓷器。 一只三个嘴:形容茶瓶口小而多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女子和男子幽会的诗,用比喻的手法,把女子幽会时的忐忑不安的心情描绘得惟妙惟肖。首句“出水未出水”用来形容男女秘密幽会的情形,意思是说
青州布衫重七斤,由来错认定盘星。 那知富士山孤峻,到顶须行三日程。 【注释】:偈颂二十一首 其四:这是一首描写富士山的诗。“青州布衫”指僧人穿着的青色僧袍,“重七斤”是形容僧袍的重量;“定盘星”是指北斗七星中的一颗星,这里用来形容僧人的修行。这首诗描绘了富士山的雄伟与险峻,以及攀登的过程。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译文:我穿着青色僧袍体重七斤多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绍昙的偈颂,其内容如下: 同饮龙渊,同依师席。 切瑳琢磨,相滋相益。 分袂东西,各提祖令。 越漠来投,心胆倾尽。 执别恰恰一周,千里俯垂辉映。 举众再奉慈光,无异拨云见日。 若是向上向下,总将靠之一壁。 忆得凌霄蛊毒之家,水也不曾沾他一滴。 阿呵呵,会也么。 青山不锁长飞势,沧海合知来处高。 注释: - 同饮龙渊:比喻共同分享智慧和真理。 - 同依师席
偈颂四十一首 其四十一 每年三月十八,忆著痛恨入骨。 【注释】:每年三月初八,我怀念着那痛恨之情深入骨髓。 巨福山上望凌霄,万重山海烟波阔。 【注释】:站在巨福山之巅,遥望天空之上,云雾缭绕的山峰如同天界一样高远;眼前是无边无际、浩渺壮阔的山海,仿佛置身仙境一般。 谩爇一炷兜罗木,唵,喷喷昂昂。 【注释】:随意点燃一支香,诵念咒语“唵,喷喷昂昂”。 赏析:
【解析】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有处不是有,无处不是无”意思是:有的地方不是存在,没有的地方也不是不存在。“有无不到处”意思是:到处都不是有或无。“馨香满道涂”意思是:香气充满了道路。此句意译为:在任何地方都有香味;到处都充满了香气。“馨”意为芳香,“途”指道路。 【答案】 译文见上。注释:有的地方不是存在,没有的地方也不是不存在。到处都不是有或无。馨香满了道路。赏析
【诗句释义】: 1. "一尘入正定":指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力。 2. "诸尘三昧起":指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扰时,能够坚持自己的内心原则和信仰,不被外界所动摇。 3. "三昧与正受":指通过修行和修炼,达到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从而获得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4. "土块泥里洗":形象地比喻了这种境界的纯净和高尚,如同在泥土中洗涤一般,没有任何杂质。 5. "咦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内容涉及自然界的现象和对某些现象的感慨。下面是逐句翻译与注释: 1. 南山白额虫,撞倒太白峰。 - 南山(指中国南方山区)的白额虫(一种昆虫)撞击了太白山峰,使其倒塌。 2. 直得西湖彻底枯竭,东海怒浪翻空。 - 使得西湖完全干涸,东海的波浪翻滚如怒浪。 3. 安汉圭峰拊掌,天台尊者槌胸。 - 安汉(指汉代)的圭峰(山名,在中国浙江省境内)上的人们拍手庆祝,天台(山名
注释:圆同太虚,没有欠缺也没有多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赏析:这是一首关于佛教的偈语。在佛教中,“圆同太虚”指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圆满无缺的宇宙。而“无欠无馀”则表示世界是完整的,没有缺少或多余的东西。这里的“圆同”、“无欠无馀”都是佛教常用的词汇。 接下来的句子“良由取舍,所以不如”,则是说因为人们的取舍决定,所以世界并不是完美的。这是因为人们总是选择自己喜欢或需要的东西
注释:梦中演讲六波罗,醒来时他与我分别痛苦。今天最明亮地重新演说,更无一字有讹误。 赏析:这是一首颂佛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虔诚与信仰,同时赞美了佛法的高深和广大。首句“梦中演说六波罗”,以梦境为引子,展现了佛法的神奇与神秘。次句“觉时同别苦问他”,表达了诗人在梦中与佛陀的相遇,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第三、四句“今日最明重演说,更无一字有誵讹”,则描绘了诗人在现实中再次听到佛法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