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贽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从内容、主题、语言、手法和结构等方面进行概括分析,最后结合注释作答。 (1) “云帆秋水阔”,意思是说秋天的江上帆影在宽阔的水面上显得格外高远,“阔”字点出了江水的宽广无垠,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飘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2) “烟树晚村深”,意思是说傍晚时分
【注释】 听:闻,指弹奏。弹琴:指弹奏琴曲。松泉夜生寒:以松涛泉水作比喻,形容琴声清冷。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诗的前两句写董大在月光下弹起琴声,那声音就像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乐曲一样悠远、悲凉、哀婉。“孤琴奏明月”中的“奏”是弹的意思,“孤琴”是指只有一把琴,“明月”指明亮的月光。这一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晚图景,月亮高悬,琴声在月色中飘荡开来,宛如天籁之音
注释: 同诸公有怀 —— 怀念与朋友们的情谊。 为忆同袍友,如今不在门。 —— 我怀念和朋友们共同度过的日子,但他们现在都不在我家门前了。 只因为客久,识得异乡言。 —— 因为朋友来访时间较长,所以现在能听懂他们讲的方言(异乡言)了。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诗。作者在思念友人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友情的珍视。全诗通过描绘与朋友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朋友深深的眷恋之情
【注释】 司空曙:唐代诗人。 涯:边,岸。 落潮:指傍晚潮水落下。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全诗以写景起,以写景结,首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末两句点题。 开头两句,是说诗人在秋天的堤边上和友人话别的情景。“话别”二字,说明两人之间有深厚的情谊。“秋堤畔”,是说他们话别的地方是在秋天的堤上。“寒蝉声更悲”,是说天气已渐入深秋,寒蝉声声悲切,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 三、四两句
忆昔去江东, 思君梦寐同。 红颜容易老, 相见各成翁。 注释: 1. 忆昔:回忆过去的时光。 2. 去江东:指作者离开江东(今江苏、浙江一带)到其他地方。 3. 梦寐同:形容梦中与某人共度时光,仿佛共同经历了一场梦境。 4. 红颜:这里指的是青春美好的容颜,也泛指女子。 5. 容易老:很容易衰老。 6. 相见各成翁:分别后各自衰老,成为老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对友人思念之情的古诗
【注释】 秋声:秋天的声音。在何许:在什么地方?潇潇:形容风声、雨声等声音的连续不断,也形容雨滴、落叶等飘洒的样子。疏棂(líng凌):稀疏的门框。宿:过夜,住宿。 【译文】 秋风吹来的声音不知在何处,萧瑟凄凉地吹打一庭竹子。 明月透过稀疏的门框,照到幽静的房中,照亮了我这个孤独的过客。 【赏析】 此诗以“独宿”为题,写秋夜独宿的孤寂情怀。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冷空阔,风格清新隽永
【注释】 ①桐庐:县名,治所在今浙江桐庐县。 ②“暝色”句:傍晚的景色,起雾的村庄,暮色中显得迷蒙。 ③“野艇”句:野船随着潮水漂去,更深了想到家门。 【赏析】 此诗首句写诗人送张十八归桐庐时的情景,次句写村中暮色苍茫,炊烟起处,点明了时间、地点。三四句写张十八乘舟随潮而去,而自己伫立岸边,更增思乡之情。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注释:故宫的芳草地上,春意盎然,寂静无声,已过了几个春天。 草上的两只胡蝶,翩翩飞舞着飞近了人。 赏析:这是一首宫怨诗。作者借咏叹春草宫怀古之事,来抒发宫女孤独寂寞的心情。诗的首句写皇宫里的芳草,次句写宫女在宫中寂寥地度过了几个春天;三、四两句写宫女在宫内见到胡蝶飞舞,不禁想起宫外的人。全诗含蓄委婉,情真意切
【注释】 ①“飞甍”:指高耸入云的楼阁。“碧汉”:即银河,古人常用“碧汉”比喻天上。②“人语”:指人声嘈杂。“半空间”:指人声嘈杂的声音仿佛从空中传来。③“眉黛”:即蛾眉,代指山。④赏析:此诗是登高望远之作,诗人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的景物,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首句写楼阁凌驾于天外,与天河相接;第二句写楼上人喧如市,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声音从空中传来;第三句写在茫茫云海之上,只见一道青翠色的山峦横亘天际
【注释】 残灯:指已残的油灯。红蕤(ruí):红色的花朵枝。 【赏析】 此诗以寒夜孤灯为题,写诗人因思乡而不得眠的情景。首句点出“寒灯”二字,烘托出诗人的孤清落寞之心情,次句写夜深人静时诗人仍苦吟不已,第三句写诗人因思念故乡而无法入睡,最后一句写诗人不忍让灯灭了,因为那盏灯结着红蕊,是诗人思念故乡的象征物,也是诗人情感的象征物。 这首诗语言平易通俗,感情真挚感人,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