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炎昶
【解析】 题干要求对这首诗逐句释义,并且要注明关键词。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理解诗的意境和内容,然后结合注释来分析诗句的含义。“三洪遗墨石刻”是本首诗的第一句,意思是:三洪山的遗墨石刻。“其三”“十鼓”是第二、三句,意思是:又一首《乐毅论》《周宣诗》。“响急黄楼须彻夜”是第四句,意思是:黄楼响起紧急的警报彻夜不眠。“碑埋岘首岂无时”是最后一句,意思是:碑被埋在岘首,难道不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吗?
注释: 初冬 :指农历十月,此时天气渐冷。 城头钟断漏初长:城头的计时仪器(漏壶)已经停止滴下水来,说明时间已经很晚了。 布被寒生一夜霜:穿着棉布被子,感觉寒冷刺骨,一夜之间就结了一层厚厚的霜。 已剧凄凉犹似较:已经很凄凉,就像在比较一样。 后来风色更凄凉:后来的风更加凄凉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初冬景象的诗。诗人通过描写初冬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沧桑的感慨。
二月食笋 土底寻鞭剖茁来,花敲社雨乍闻雷。 髯奴功过难相掩,夭阏中郎笛管胎。 注释与赏析: - 二月食笋:指的是春天的二月,人们喜欢吃笋,这里用“吃”来代替“品”,因为吃是最直接的行为。 - 土底寻鞭剖茁来:土底指的是泥土,鞭子在这里指工具,剖茁来指的是将笋从土里挖出来。 - 花敲社雨乍闻雷:花敲是指花朵盛开时的声音,社雨是指春社时的雨水,乍闻雷是指突然听到雷声。 - 髯奴功过难相掩
注释:不要说山家多么冷清寂寞,大自然本来并不鄙视山家。 却必须提前做好秋光的准备,自己亲自动手在窗前种植蓼花。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人以山家之景为背景,通过对比、衬托、想象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秋景画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向往之情
【注释】 1.三洪遗墨石刻:指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和陆游的诗作。 2.物殊:指物类不同,这里指人的不同寿命长短。 3.寿夭:人的寿命长短。 4.孰:谁。 5.宽:宽容,宽恕。 6.故:因此。 7.为:做。 8.久远期:长久的期望。 9.尘土:这里指时间。 10.昏:使……昏暗,这里指侵蚀。 11.故楮:指古代的纸,这里代指李白、杜甫、陆游的诗作。 12.泥沙先已蚀残碑:指泥沙已经侵蚀了古代的碑石。
【注释】 ①二首:指《客归二首》。其一见卷六。 ②腊瓮:用糯米等物酿制的酒坛子。 ③扑尘埃:落满尘土,比喻尘封。 ④俗事:世俗之事、琐事。 ⑤微凉:轻微的凉意。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客居他乡时所写,诗题“客归”即作者返回家乡后作。 家酿的米酒香气浓重,还舍不得开喝;可是琴书却先自己落满了灰尘。这两句以反衬之法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想早日返家的迫切心情。第三句说,偶尔间
注释:绕墙的烟树郁郁葱葱,燕子飞来莺儿飞过,小路上却看不到行人。客人归来时竟然惊喜交加,于是决定搬离此处,另择居所。 赏析:此诗是一首描绘春景和抒发诗人内心喜悦之情之作。首句“绕墙烟树色茏葱”,描写了春天里满园翠绿的景象,用“笼”字来形容树木的颜色浓郁,生动形象;第二句“燕入莺过路不通”,则描绘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而人却无法通过的情景,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
【注释】 咀:品味、品尝。绿乍芒:青翠欲滴的样子,形容茶色嫩绿。 铜瓶:古代的茶器。 石硙(wèi):石磨,用来碾碎茶叶的器具。 【赏析】 此诗为作者品茶之作。首句写茶色之嫩绿,次句写茶味之清香,末句写煮茶方法。全诗清新自然,意境优美。 首句“湿带烟霏绿乍芒”,是说春雨润泽了茶园,使嫩芽含着晶莹的水珠,如翠绿色欲滴的初露。 第二句“不经烟火韵尤长”,是说这种茶叶未经烟火熏烤,其天然香味特别醇厚
【注释】 老韩:指唐代诗人韩愈。减笔画马:指韩愈的《画鹤》诗中的“瘦骨如柴”一句。长鸣:此处形容画中马的哀鸣,与后文的“谁解惜”相呼应。盐车:盐车比喻贫瘠之地。骅骝(huá liú):传说中的骏马名,这里指代良马。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韩愈在战乱时期追悼亡友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生前高妙的绘画才华和不幸遭遇的感慨之情。 首句“老韩妙笔见无由”,直接点明诗人追忆的是韩愈。韩愈的书法
诗句释义: 刊除浮习语丁宁,洙泗馀风刮地清。 孔李通家争几许,当时独未作门生。 译文: 清除浮夸的习气,心中话语清晰坚定,洙泗余风扫尽尘埃,使大地一片清明。孔、李两家世代交好,争论不休,但当时我并未拜他们为师。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学者追求真理,反对虚浮之风的画面。汪炎昶通过简洁的诗句表达了他对学问的态度和对古人的尊重。诗中的“刊除浮习语丁宁”表明作者决心消除学术上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