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助
【解析】 此诗是一首田园小景,写牧童在牛群旁边拾得蘑菇的情事。首句“荞麦花开草木枯”,描绘了一幅荞麦花开、草木枯萎的景象,点出了时节为秋末冬初;第二句“沙头雨过茁蘑菇”则写出了雨水滋润后,荞麦花凋谢、草木枯槁的景色中生长着蘑菇的情景,表现出一种自然美。 【答案】 译文: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长出蘑菇来。 注释:“荞麦”即荞子,荞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有硬壳,果皮黑褐色,形似鼠尾,故称“荞”。
注释: 坡陀散漫,草丛茂密,草色茸茸。地接乌桓古塞风。仰止神京三十里,楼台缥缈碧云中。 译文: 山冈上草木茂盛,草丛茂密,草色茸茸。地面与乌桓古塞相连。仰望京城,距离约三十里,楼台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望都(今北京市怀柔县西南)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神京的向往和敬仰之情。首句“坡陀散漫草茸茸”,生动地描绘了望都的地理特点。山坡上的草木茂盛,草地茂密,颜色鲜嫩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题干要求逐句分析,找出诗句中的关键信息,如关键词“春流”“南蒲”等,并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最后进行赏析。 “沙边遥见木兰舟,浅渚清波漾白鸥。”首句写远望中的所见:沙边,远远地看到了一只木船。这两句写江行所见
榆林 倦客出关仍畏暑,居庸回首暮云深。 青山环合势雄抱,不见旧时榆树林。 注释: 榆林: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 倦客:指厌倦旅途的游子。关:关口。犹今之要塞。 畏暑:害怕炎热。 居庸:即山海关,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 回首:回头望去。 暮云深:傍晚时分的云气很浓,天色渐暗。 青山:形容山峰连绵不断,绿树环绕。环合:环绕、围抱。 势雄抱:形势雄伟壮观。 不见旧时榆树林
【注释】 枪竿岭:山名,在今山西。 下马徐徐陟涧冈:走下马来缓缓地登上涧冈。 桑干:水名,源出山西宁武县,北流经河北、内蒙古入海。这里泛指黄河。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登高望远中抒发的思乡之情。首句写登山时的情景。“下马徐徐”四字,点出这是一次悠闲的登山。次句写登临所见景色。山风阵阵,使人顿觉凉意袭人。三句写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桑干”二字点明地点,“云飞”二字点明所思。此二句是说
注释:在李老谷中我听到了杜鹃的啼鸣,江南的游子没有回家。为了名利而奔波忙碌,竟渡过滦河朝日边而去。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了江南游子在外奋斗却始终无法归家的诗。首句“李老谷中闻杜鹃”描绘出了诗人在李老谷中听到杜鹃啼鸣的景象,杜鹃啼鸣是春天的象征,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而江南游子却没有在这个季节里归来,反而在外奔波劳碌。第二句“江南游子不归田”则是对江南游子的直接写照,表达了他们的无奈和辛酸
【注释】 西丘:指山中的小丘。夕照:夕阳的余晖映照着,这里指落日的余辉。禾黍(shǔ):泛指庄稼。鸡豚(zhūn):指家禽。不厌贫:不嫌弃贫穷。耕桑:耕田种桑。世业:代代相传的职业或事业。古风:指古代的风俗。参差:错落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任苏州刺史时写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一幅秋末傍晚的农村景色图。前二句写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勤劳朴素的生活;后两句写农忙季节
诗句释义: 1. 大小嵬峨五度峰: 描述了山峰的规模宏大,有大小不同但都巍峨的五座山峰。 2. 朝晖暮霭变无穷: 指这些山峰在早晨和傍晚的阳光照耀下呈现出不同的美景,变化无穷。 3. 山红涧碧人家好: 描述山上的景色如画,山间流淌的河流清澈翠绿,山下的人们生活幸福美好。 4. 箫鼓丛祠岁屡丰: 提到周围有许多庙宇,每当过年时,箫声鼓乐此起彼伏,人们庆祝丰收,气氛热烈而喜庆。 译文:
枪竿岭二首 九折盘纡过客愁,适当载笔扈宸游。 长年见说枪竿岭,今日身亲到上头。 注释:九折盘纡,形容山路盘旋曲折。适当,恰好。扈,随从、陪同。长年,长久以来。见说,以前就知道。今日,如今。上头,山的高处。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时作的一首纪行诗。前两句写诗人由长安出发前往华山途中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诗人到达华山,登上绝顶后的所见所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赏析:此诗为杜甫初入长安之作
【注释】 惨淡:暗淡无光。龙钟:指年老多病。毳(cuì)裘(qiú):用羊皮做成的短衣服,这里代指马。滦京:即滦州,今河北省滦县,古称卢龙。桓州:即滦州,在今河北省滦县。过:到……的时候。 【赏析】 《过桓州》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秋高气爽的天气里,经过一个寒冷的小镇时,所见所闻的情景。首句描写天气,次句点明时间、地点及自己的感受,第三句写近处景色,第四句写远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