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玠
注释: - 北方龟与蛇:北方的龙和蛇。 - 列舍应天星:指宫殿建筑如天上星宿一般排列有序。 - 阴中有伏阳:阴阳中隐藏着生机勃勃的力量。 - 在地为水灵:大地是孕育生命的源泉。 - 祠宫嵩岳西,高露何亭亭:祭祀场所设在嵩山之西,高高的山巅上云雾缭绕,显得亭亭净高。 - 析褫走万里:形容神像被风吹离原位飘荡至万里之外。 - 香火不得宁:供奉神灵的香火不安宁,意味着神灵无法得到安宁。 - 阿师亟欲去
【注释】 浮云见白日:形容太阳高照,万物皆显。 玉色春:如玉的色泽。 去去重留恋:依依不舍。 行行畏参辰:指日月星辰运行不已。参辰,即参星和辰星,指北斗七星。 狼子多野心:狼子比喻凶残之人。 蛾眉能妒人:蛾眉,形容女子美丽的眉毛。 振袂临清流:挥动袖子,面对清澈的流水。 谁与尔同尘:谁与你一同归于尘土(死亡)。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写游子怀乡情切,欲归不得,故作留连之意。全诗意境开阔,格调雄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语溪夜泊”,然后依据注释和关键词分析理解全诗内容,最后再进行赏析,注意不要偏离题目要求。 “语儿溪上柳,日暮生春愁”,写溪上柳条垂挂着绿意,诗人不禁感叹春天已逝。“昔年侍阿母,曾此系行舟。”回忆往事,诗人想起了过去在母亲身边的日子。“孝养苦不足,生理非故丘。”诗人感慨自己不能尽孝养之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寄呈虞伯生学士”要求赏析诗歌的内容与艺术手法;然后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圈定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需要分析诗歌内容、情感等,答题时先指出该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其效果即可。 【答案】 (1)今代虞夫子,自是瀛洲仙。 译文:当今的虞伯生,真是像瀛洲仙人一样高洁。 注释:虞伯生,字伯生,号清江,北宋文学家。
惠山纪游二首 其一 九龙发灵渊,下作梁溪水。 文采多清流,波澜有源委。 我本乘兴来,岁事亦徂只。 汲此山中绿,寄彼城居子。 注释 九龙:指惠山的九个山峰。 灵渊:指惠山泉眼。 梁溪水:指无锡县的梁溪江、运河等水系。 文采:形容泉水清澈明净。 波澜:形容泉水流动的样子。 源委:水流的出处。 汲:汲取,这里指取用。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览惠山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惠山九峰之秀和惠山泉的清澈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理解全诗的意思,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分析。 ①“忆瑶山故人”:追念在瑶山与友人的离别。瑶山:指高耸入云的山岭。 ②“悠悠三十年”:时间一晃已三十年。悠悠:漫长、遥远的样子。 ③“至今清夜梦”:如今每到一个宁静的夜晚都会梦见那瑶山和友人。至今:直到现在已经很久了。清夜:一个宁静的夜晚。梦:梦境。 ④“美人不可见”
医士马德正此山中 乡里马少游,神仙葛稚川。 结庐此山中,手披白云篇。 药草满畦埒,松枝为屋椽。 饥食夫容砂,渴饮枸杞泉。 宁与尘事疏,勿贻俗子怜。 借问此何山,但笑终不言。 注释: 1. 医士马德正此山中:指诗人在山中隐居,以医术为生。 2. 乡里马少游,神仙葛稚川:形容家乡之人稀少,而自己如同神仙般的存在。 3. 结庐此山中,手披白云篇:在山中建房,用双手翻阅着白云般的诗篇。 4.
【注释】 东斋:书房。沈德方(生卒年不详):名沈,字德方。唐代诗人。 日出东斋明,扶桑弄朝暾(tún): 太阳从东方升起,把光芒洒在东斋的窗子上。扶桑是神话中的大树,传说中太阳是从这棵树上升起的。 皓皓曙色起,湛湛夜气存:天刚刚亮的时候,曙光已经出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黑暗还没有散去。 倦客双远游,蹀(dié)足来清门:一个劳累的行人,远远地走了回来,来到这清幽的门下。“蹀足”形容步行缓慢而谨慎
访南山沈彦之采金罂子 尘襟心不怡,驾言采药去。 木颗摘金罂,刺手不盈筥。 石齿滑行屐,啮足畏侧步。 山雨秋正深,落叶沉已腐。 注释: 1. 尘襟心不怡:尘土沾污了襟袖,内心并不快乐。 2. 驾言采药去:于是驾车而去采集药材。 3. 木颗摘金罂:从树上摘下金色的药瓶。 4. 刺手不盈筥:用手一捏,药瓶里的药量不多。 5. 石齿滑行屐:脚下踩在石头上滑倒了。 6. 啮足畏侧步:担心自己会踩到脚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理解、掌握诗歌的相关知识,答题时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再根据相关诗句进行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并赏析其语言特点。 “团团丹华树,香绕十二阑”,意思是:团团的牡丹树环绕着栏杆,香气萦绕着栏杆。此句写景,通过“团”字形容牡丹树形态优美丰满,通过“绕”字写出了牡丹枝繁叶茂、花团锦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