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若金
注释: 骏马如云击鞠驰,衣冠仿佛正隆时。 骏马如乌云般密集,在场上奔驰击球;穿着华丽衣裳,宛如当年金朝的正隆盛世。 向来北地夸豪俊,不省中原厌乱离。 以前北方的人们总是夸耀自己的豪迈与英勇,却不知道中原地区的人民厌倦战争和动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怀古诗,通过对比南北两方人民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的深深忧虑之情。 诗的前两句“骏马如云击鞠驰,衣冠仿佛正隆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宫词》中的第三十八首,原诗如下: 渔家日暮乱收罾,欲及前舟苦未能。 行尽绿杨二十里,隔河遥见驿亭灯。 注释: - 渔家(渔者之家):指捕鱼的农家。 - 日暮:傍晚时分。 - 乱收罾(zhēnɡ):随意收起网具,形容天色渐晚,急于回家。罾是捕鱼用的竹制或木制的大网。 - 欲及前舟:希望追上前面那艘船。 - 苦未能:非常努力地想要追上。 - 绿杨:泛指杨柳。 - 二十里
诗句释义: 1. 孤灯夜宿平安驿 - 描述在夜晚,一个人孤独地住在平安驿(一个驿站,通常供过路的人休息和换马)里。这里的“孤灯”指的是一盏孤独的灯,而“夜宿”则意味着在晚上住宿。 2. 欲寄音书无使将 - 表达了想要写信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消息,但却找不到合适的人去送信或者无法找到合适的方法来传递这些信息。这里的“寄音书”指的是寄出书信,“无使将”意味着无法派遣或传递。 3. 南雁数声秋雨里 -
诗句释义 - 南来山不尽:诗人表达了对南方景色的留恋之情,“南来”指的是自己从北方南下,而“山不尽”暗示了南方山脉连绵不绝的自然景观。 - 北望意何如:诗人站在高处向北望去,心情复杂,可能包含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或是对故乡的思念。 - 恨杀衡阳雁:这里使用了一个典故,"衡阳雁"代指书信,意味着诗人因为无法收到家书而感到遗憾和愤怒。 - 来时不带书:这句直接反映了诗人的失望之情
诗句解析: 1. 上林佳木荫连墙,译文: 上林宫中树木茂密,遮天蔽日。 - 注释: 上林:指皇家园林。佳木:好树木。荫连墙:形容树木繁茂得遮住了墙壁。 2. 冉冉游丝转日光,译文: 轻细的游丝在阳光中缓缓移动。 - 注释: 冉冉:缓慢的样子。游丝:轻飘的蛛丝。转日光:形容光线在游丝上转动。 3. 忽忆江南好晴景,译文: 忽然想起江南的晴天美景。 - 注释: 突然想起了江南的好晴景。 4. 译文:
【注释】 回雁峰:在江西南昌市西南,因山形如一只南飞的大雁而得名。传说每年秋末雁南飞至此地不再东返,故又名“南归雁”,为南昌八景之一。宿雨开:宿雨是指隔夜的雨水。 江头归使日南来:江头,指江边。日南,即广州,当时南方诸州郡皆称“日南”。归使,指归国的使者。 登高欲访平安字:平安二字,是古代帝王用来祈求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吉祥话语。登高,指登上高处,此以登楼望远之比。 二月衡阳雁已回:衡阳雁
小孤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境内的长江北岸,是庐山的一座名胜。 船渡江天暮色青,半江峰影动寒星。 船行在江上,天色已晚,只见江水苍青色,仿佛与天空连成一片,而远处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犹如点点寒星在水中闪烁。这里的“暮色青”和“寒星”都是形容夜晚江水的颜色和景象。 海风忽起玄珠树,山月遥生绿玉屏。 突然间,一阵海风吹来,仿佛吹动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玄珠树,那玄珠树上的树叶在微风中摇曳生姿
在元代,傅若金的诗作《戏效子夜歌体六首与达兼善御史同赋 其二》以织锦为喻,生动描绘了外在劳作与内心情感之间的反差。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分析: 1. 诗句解读:织锦望成匹,终朝不盈尺。 - 织锦:这里用织锦作为比喻,象征着人们的努力和付出。 - 望成匹:希望最终能够完成,但实际却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 终朝不盈尺:形容尽管努力,但却始终无法达到应有的长度,即成果未如人意。 2.
注释: 万家都出来行乐,喜欢春天晴朗的日子,花丛中传来悠扬的曲声。只有客舍的窗子嫌月光太明亮,照得离人的心情过于凄凉。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元宵节之夜的所见所感。诗的前两句写节日里家家的欢乐和繁华;后两句写客居他乡的孤独与惆怅。 “万家都出”是写节日里的欢腾景象。唐代长安城每年元宵节都要举行盛大的灯会活动。据《唐六典》载:“正月上元,张灯结彩,盛饰街衢。”所以,这两句说“爱春晴”“度曲声”
注释: 比岁:近几年。 供输:交纳赋税。 陈前将士须殊死:指在战场上,将领士兵们要像过去一样,拼死奋战。 莫倚功多气转骄:不要因为功劳大而骄傲自满。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看到广西地区多年来一直遭受战乱,但战争并没有完全结束,因此感慨万千。他呼吁将领士兵要像过去一样,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宁,英勇奋战,不要因为功劳大而骄傲自满。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诗篇,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