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琥
【解析】 此诗是送别之作。全诗以惜别、思归为主调,情深意长,辞藻华丽,用典精当,意境幽远。 “黄鹤矶头惜袂分”,诗人送别好友吴子高时,站在黄鹤矶头,依依不舍。黄鹤矶位于湖北武昌,汉阳龟山与黄鹄山之间。《江夏记闻》记载:“黄鹤楼在黄鹄山之阴,昔道士费长房于此学道,后乘鹤而升仙”。这里黄鹤矶即指黄鹤山。“惜袂”,谓分手时不忍相握,挥手告别。“袂”,衣袖。“京华”,泛指南都(今南京),借指京城洛阳
这首诗描绘了武夷山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句释义: 1. 九曲溪山紫气分,千年来驻武夷君。 - 九曲溪:指的是武夷山中蜿蜒曲折、风景秀丽的河流。 - 紫气:古代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常常有紫色的气息弥漫,这里指代武夷山的美丽景色。 - 千年来驻武夷君:武夷山自古以来就是帝王将相的隐居之地,这里的“君”泛指那些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文人雅士。 2. 仙家开宴人曾遇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金谷繁华转眼非,国亡台榭尚依稀。 - 金谷繁华:指晋代富豪石崇的园林金谷园。石崇是当时有名的贵族,他建造的豪华园林在当时非常有名。 - 转眼非:意指时间的流逝,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 - 国亡台榭:指的是国家覆灭后,原本华丽的宫殿和楼台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依稀可见的影子。 2. 荼蘼向日飘香雪,蛱蝶随春弄粉衣。 - 荼蘼:一种花卉,通常在春天盛开。 - 向日:面对太阳。
刘仙岩,是明代诗人。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七言绝句,通过描绘苍山、云海、洞穴、楼台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仙境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削云千丈倚苍崖,箭括通天一窍开。”这句诗描绘了一座高大的山峰矗立在苍翠的山崖之上,云雾缭绕,仿佛有一道箭括直通天际。这里的“削云千丈”形容山峰之高,“苍崖”则形容山势险峻,“箭括通天”则比喻山峰直入天际。整句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注释】 钓龙台:相传为越王勾践铸剑之处,今名龙山。 职方:古代官职名称,主管地图的部门。 苍莽中:指广阔而幽深的境界。 海门:即今浙江温州市东南的洞头岛外海上。 故宫:指旧都城遗址。此句意指繁华的宫殿已荡然无存。 【赏析】 《钓龙台怀古》是一首七绝,作者通过写越王勾践铸剑之地的荒凉,抒发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思。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首句“自古瓯闽国富雄”
挽张上卿开府真人 弭节扶桑泛海槎,振衣尘世读《南华》。 鹤去玉棺藏宝剑,龙乘金鼎护丹砂。 芙蓉千骑层城路,楼观参差隔彩霞。 注释:在扶桑(即东瀛)的海上航行,乘坐着海槎(船)。振衣于尘世之间,诵读《南华经》。 鹤去玉棺藏宝剑,龙乘金鼎护丹砂。 指代仙人的鹤离开后,玉棺材中的宝剑被守护;龙驾御着金鼎,保护着丹砂(一种珍贵的矿石)。 芙蓉千骑层城路,楼观参差隔彩霞。
【注释】 帝乘法驾即南郊:皇帝乘着仪仗车辆前往南郊祭祀。 夹仗旌旗杂羽旄:仪仗队伍中有各种旗帜和羽毛装饰物。 日月并行黄道迥:太阳在东边,月亮在西边,它们都运行在天空中的黄道上。 三辰环拱紫坛高:天上的三个星星围绕在紫微星(帝王星)周围,而紫微星又高高在天。 皇心奕奕承天贶:皇帝的心情十分激动,接受上天的赏赐。 玄象熙熙答圣劳:吉祥的征兆(玄象)使皇帝感到欣慰,感谢他的辛劳。 欲吐妍辞夸懿典
这首诗是观祀南郊和李学士韵,是作者对南郊祭祀的观感。 第一句“万户絪缊宝篆香”,描述的是祭祀现场的热闹景象,人们身着华丽的服饰,手中捧着香气四溢的香料,场面盛大而庄重。 第二句“五云飞处望龙章”,描绘的是天空中五彩斑斓的云彩,它们在空中飘动,仿佛是皇帝的龙袍在云端飞舞,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 第三句“旌旗向日珠玑莹”,形容的是士兵们手中的旗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珠宝一样珍贵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挽阔里吉思丞相离去的惋惜和依依不舍之情。 注释: - 五朝勋业著边陲:指挽阔里吉思丞相在五朝(指元朝建立的五个朝代)中都立下了显赫战功,功勋卓著。 - 许国宁辞百战归:意思是他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卫国家,不辞辛劳地战斗了无数个春秋。 - 海上楼船闻鼓角:形容战场上紧张激烈的气氛,仿佛听到远处海上楼船传来的鼓角声。 - 辽东华表识旌旗
诗句输出:二月寒风卷白沙,行人回首望京华。 译文注释:二月的寒风卷起白沙,行人回首望着京城。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和不舍之情。开头的“二月寒风卷白沙”便营造出了一种冷清而凄凉的氛围,紧接着的“行人回首望京华”,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巧妙地将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