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道
【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长安观赏百花时的感受。 第一句点明所咏之物为“百花”。第二句说明这些百花都来自燕支山,是汉家的物产,由此可见其珍贵。第三句说上林的花草繁盛得特别多,更加显出百花的鲜艳、可爱。第四句抒发感慨:百花虽然艳丽,却不免要随着春风而凋谢,最后落得一场空。结句则以剪取一枝红花来象征自己的爱情生活。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抒情之作。全诗四句,前两句写花的来历,后两句写花的遭遇和作者的感慨
三穷图为周弓冈中丞题 其四 妾心何事九秋霜,肯为轻尘弱草伤。死可复生生不愧,悠悠千载两共姜。 译文: 妾心何事九秋霜,肯为轻尘弱草伤。死可复生生不愧,悠悠千载两共姜。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女子对生活的执着和坚韧,表达了她对爱情、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她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诗中的女子在丈夫去世后,依然坚守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表现出了女性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同时
【注释】 昨夜山前说法归:昨夜,即昨天晚上。山前,指杭州西湖灵隐寺。 毒龙驯虎总忘机:毒龙驯虎,喻老僧的佛性。总忘机,喻老僧心地坦然,不受尘俗污染。 客来相讯还相笑:客人来访时问长问短,相互问候。相讯,相互问询,询问情况。相笑,互相嘲笑、戏谑。 鼠啮床头故褐衣:鼠啮床头,意即老鼠在床头啃咬旧衣服,形容贫穷的生活。 【赏析】 这是一首赠诗。诗人与这位老僧是老朋友了,彼此十分了解
诗句原文: 春光尽向笔端回,万紫千红次第开。 河阳满县真如锦,却恨潘郎归去来。 注释解释: - 春光尽向笔端回:春天的景色全部都汇聚到我的笔下,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 万紫千红次第开:各种花卉争相开放,色彩斑斓,如同锦绣般美丽。 - 河阳满县真如锦:整个河阳县就像被美丽的锦缎覆盖,展现出一派繁华景象。 - 却恨潘郎归去来:我惋惜那些曾经陪伴我的潘郎们,他们离去了,留下了空寂的思念。 赏析
夜行武林山中赠老僧 一盏清灯一榻尘,山深狐鬼共为邻。 年来伎俩看都尽,遮莫山精巧试人。 注释:一盏明亮的灯光,照亮了简陋的草席,山中幽静,连狐狸和鬼怪也成了邻居。这些年来,我的伎俩都被看穿了,即使这座山再精致、巧妙,也无法试探出我的内心。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夜晚山林图。诗人用“一盏清灯”和“一榻尘”这两个细节,生动地刻画了山林中的寂静和清洁
诗句释义: 1. 远向金门欲献方:金门,通常指的是朝廷或者皇宫,这里可能是指蒋医要去的目的地,即朝廷或皇宫。献方,指献上医术。蒋医去朝为官,是为了贡献他的医术。 2. 暂因采药去江乡:采药,可能是指蒋医在江边采集草药,也可能是指他去江边寻找药材。江乡,指江边的乡村,可能是蒋医前往的地点之一。 3. 开径我须从蒋诩:开径,指打开道路,引申为开辟道路。蒋诩,指蒋诩这个人,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人名
诗句:去觉横塘近,来惊初路遥。 译文:离去时感觉池塘很近,归来时惊讶于路途的遥远。 注释: - 去觉横塘近:离开时感觉池塘非常近。 - 来惊初路遥:归来时惊讶于路途的遥远。 赏析: 王昌龄的《采莲曲》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采莲场景的诗。诗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采莲女子的美丽和劳动生活的情态。其中,“去觉横塘近”表现了诗人在离开时对池塘位置的清晰感知
【注释】: 1)凫鹥(y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 2)中流:指河流中央,也比喻人或物中间。 3)双与匹:数量词连用,泛指“一双”。 4)赌失碧玉篸:赌输了失去碧玉制的网兜。 5)篸:古代的一种丝织品,用来捕鱼或做网具。 6)家:这里指家里的人。 【赏析】: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绝。此诗写的是采莲女在采莲时,因船儿翻了而丢失了鱼网,回家后不敢向家里人说破的情事。全诗采用白描手法
注释: 海北湖南万里程,去思时复颂番君。 弦歌岂为营三径,却望虞山多白云。 海北湖南万里程,指的是从南方到北方的万里路程。去思时复颂番君,意思是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想起番君(泛指少数民族)。弦歌岂为营三径,意思是弹奏歌声不是为了营造一种境界(三径是指道家所说的自然、真朴、朴素的境界)。却望虞山多白云,意思是看着虞山上飘浮的白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征讨异族时写下的
注释:荷叶无法裁剪,藕丝无法缝合。 相互招呼早早出江边,游子害怕看你。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采莲女劳作生活的诗歌。首句中的“不任裁”和“不任缝”表现了采莲女的勤劳与不易,同时也反映了她们对生活的艰辛和无奈。第二句中的“相呼”表现了采莲女之间的默契与团结,而“早出浦”则描绘了她们忙碌的场景。第三句中的“怕窥侬”则描绘了采莲女们对游子的心理活动,既表现出她们对游子的关心和牵挂,也反映出她们的矜持和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