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春
诗句解析及译文: 曾衔丹诏下江城 - 曾衔丹诏:曾经接到皇帝的诏书,这里的“丹”指的是红色的诏书。 - 下江城:被皇帝的诏书派遣到江城。 译文:我接到了来自皇帝的红色诏书,被派遣去了江城。 再接音书太古情 - 再接音书:再次收到书信,指收到徐贡元的来信。 - 太古情:表达了对过去历史情景的回忆或怀旧之情。 译文:我再次收到了徐贡元的来信,怀念着我们过去的古老情感。 闻道贤良今得荐
注释: 朝来轻暖试纤罗,风物熙然总太和。为报桃花今已破,春光终比旧年多。 朝来微暖,试着轻抚着薄纱罗衣,风物都显得格外熙和。为了向桃花表达心意,现在它已经开放了,但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春天更加明媚灿烂。 赏析: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个温馨而美丽的春日景象。首句“朝来轻暖试纤罗”描绘了清晨温暖的阳光,轻轻地尝试着抚摸着薄纱罗衣,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第二句“风物熙然总太和”则表达了对周围环境的赞美
诗句:海上方壶一剑劖,闲中日月自题缄。 译文:在遥远的海上,有一座高耸的山峰,山上有一把锋利的剑,这就是传说中的方壶山。在这山中,我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地方,我可以在这里放松自己,与世无争。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方壶山中的所见所感。"海上方壶一剑劖"描绘了山峰的雄伟和剑的锋利。"闲中日月自题缄"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注释: 海阳:地名,在山东省。余生:即我。求书:请求写诗。冯明府:指冯兴学,当时海阳的太守。兴学:提倡教育。碑过予:路过给我写了碑文。因为二首赠之:因为我写了两首诗来赠给他。 翻译: 海阳这个地方的余生先生,是最早开发土地的;两个年轻人都没有发家(没有发财),笑孙通。 你这次离开,为什么要去?应该是为贤侯化育(教化、培养人才)的功绩。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冯兴学的离去感到十分惋惜
海阳余生以求书冯明府兴学之碑过予因为二首赠之 传说贞洁的碑石是从荒地上起出来的,怀疑是当年从汉水边移过来的。 哪像如今重视文化教育,随便求我写丰碑
注释: 1. 朝来禊事酒初醒,又见群仙礼寿星。 注释:早晨的禊事(一种古代的祭祀活动)刚刚结束,酒也刚醒,又看见仙人在祭拜寿星。禊事,指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 2. 过客不知蓬岛会,还疑逸少醉兰亭。 注释:路过的人不知道有蓬莱岛上的聚会,还以为是王献之喝醉后在兰亭写下了《兰亭序》。过客,即路上的行人。蓬岛,神话中的仙境。逸少,指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儿子,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兰亭,即兰亭集序
注释: 送人之梧州:送你去到梧州。 曾随幕府典兵符,郡国犹藏汉版图:曾经随从幕府主管军务、掌管兵符的官职,但郡国的地图上仍然保存着汉朝版图。 此去若过泷水上,逢人应说旧苍梧:这次离去如果经过泷水(今广东连南县),遇到的人应该说起以前那个叫做“苍梧”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后前途的关切和祝愿。首句写自己随幕府掌兵符,而郡国图仍存汉版图,暗示国家统一,江山依旧
诗句原文: 即看宝剑动神州,羡尔铜章下铁丘。 好过漆园询故事,至今人尚说庄周。 注释: - 这首诗表达了对滑州张明府的赞赏和敬仰之情。 - “即看宝剑动神州”中的“宝剑”象征英雄人物,意味着张明府有卓越的才干,能够影响国家。 - “羡尔铜章下铁丘”中的“铜章”象征权威和地位,意味着张明府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声望。 - “好过漆园询故事”中的“漆园”指的是庄子的思想世界
【注释】 ①戴使君:诗人的朋友,姓戴,名某。归:归来,回到壶山。②禹穴:传说是大禹治水时凿成的山崖穴,即禹山。③燕山:指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蓟(今北京)。④沧洲:即沧海。⑤罗浮:在江西南康县东,因山多罗木而得名。⑩“秋来”句:意谓秋天来了我乘兴来到这美丽的海滨。 【赏析】 这首诗是写友人戴使君从广州回来经过壶山,诗人前往拜访,并写了一首七绝赠别之作。首句写壶山之奇。第二句写汉水与燕山的雄伟
【注释】 有:通“又”。君: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指诗人的朋友。扁舟:小船,这里指友人的船。 【赏析】 这是一首托人捎信的诗。首句写客人到海滨去弹琴,第二句是说与友人结交,第三句写不寄书信,第四句写友人来访。全诗以“云是”为起语,“何况”为收尾,一唱三叹,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译文: 有位客人拿着琴来到海边弹琴,与你结下深厚的友谊, 你公然不寄给我一封信,何况乘着小舟来拜访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