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希曾
《入施州杂咏六首·其一》是明朝诗人潘希曾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感悟。 诗句“山头日出山腰雨,不到山头不见晴”形象地展示了日出时分雨滴挂在山腰的景象。这两句诗通过对日出与降雨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变幻多端的神奇力量的赞叹。其中,“山头日出”指的是太阳刚从山巅升起的情景,而“山腰雨”则是指雨滴在山腰处聚集
入施州杂咏六首 清泠水声曲数曲,青蒲白石浅澜洄。 风光不落流觞手,捧得芙蓉露几杯。 注释翻译: 一派清澈的水声从曲折中传来,绿色的水草和白色的石头在水面形成了浅浅的漩涡。 这里的自然风光美丽得让人无法用酒杯来盛装它的美,我捧起了像露珠一样的美景,喝了几杯酒。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施州的自然风景中感受到的清新与宁静。诗中的“清泠水声曲数曲”通过水的流动形象地表达了自然之美
注释:湘江春雨绵绵,不曾停止。江上的农民们成队耕作。那瘦弱的马为何要萧瑟地嘶鸣着,是因为想听尽鹧鸪声。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春天湘江畔农民耕田的情景。首句“湘江春雨不曾晴”,写出了春雨绵绵不断,为全诗定下了阴郁的气氛。第二句“江上农人作队耕”,写出了春雨中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景。第三句“羸马萧萧何事者”,写出了瘦弱的马为何会嘶鸣,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苦生活的同情。最后一句“却来听尽鹧鸪声”
仆山道中次湛内翰韵四首 看花难得早春同,花好休教尽意红。 我欲回时重见面,恐因烂漫易随风。注释:在山路上偶遇湛内翰作诗,共赋四首。因为早春时节花儿尚未开放,所以很难看到花。如果花儿开得过于艳丽,就容易被风吹落,所以不要过分追求。当我准备返回的时候,希望能再次见到你,但是又怕因为你的烂漫而容易随风飘走。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山道上偶遇湛内翰并共同吟咏的情景
注释: 竹里的桃花,山中的杏花,都是大自然的美景。我在这青山深处,过着宁静的生活,没有名利的追求。我闲暇时,与春风相伴,欣赏这大自然的美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风光画卷。诗人在竹里、桃花间、杏花中漫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景。他身处青山深处,远离名场利路,过上了宁静的生活。他没有被名利所困扰,而是与春风相伴,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注释】 南庄:即南园,在苏州城东南。封君:指孙封君,诗人的朋友。 白云洞口:南园中白云洞。 邻:接近。 僧过偶相逢:偶然遇见一位僧人。 未了无生话:没有说明白佛教的“无生话”。 深林咽暮钟:在密林深处听到傍晚的钟声。 【赏析】 此诗是题画诗。诗人以幽雅淡远的笔调描写了一幅幽静的南园风光图,并借景抒怀,表达了自己超脱名利、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 首句写景,起笔不凡。“地偏邻古寺”
诗词名句的赏析如下: ``` 下马西风鬓有沙,偶同尊酒话通家。 春风二十一回梦,几见锦官城外花。 注释解释: 下马后感受到西风带来的沙尘吹在了鬓发间,偶然与朋友一起喝酒畅谈,仿佛是亲戚一样亲密无间。 春天的风带来了二十次梦境,多少次看见锦官城外的花盛开。 译文: 刚下马就感受到了西风吹起的尘埃打在鬓角,这让我有些不适。我与朋友一起举杯痛饮,好像亲如一家。春天的风似乎总在不停地变换着
诗句释义: 匹马空山日易移,裹粮篝火傍崖炊。 译文注释 - 这句诗表达了独自骑马行走在空旷的山林中,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同时带着干粮和火炉,在山崖边生起了篝火进行烹饪。 - 谁言野食无供帐,鸟作笙箫树作帷。 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行走在空旷山林中的情境,通过“匹马空山”这一描写,展示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寥。同时,“鸟作笙箫树作帷”则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注释】夜郎、涪翁:指李白和杜甫。皇华使,古代的一种外交使节名。 【赏析】这是一首赠诗,作于天宝六年(747)秋。当时李白在施州,诗人自谓“忝来”,即自谦。此诗前二句写自己受皇华使的邀请,来到施州与李白见面。后四句说自己虽然才思不减古人,但时世不同,只能效法杜甫,创作新诗。
【注释】 南庄:在江苏吴县(今苏州)西南,是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别墅。八景:指南庄的八个景点。孙封君:诗人的朋友,姓孙名封,封君是古代对有封号人的尊称。题:写诗。八首:即《南山、西涧、北山、东园、南浦、荷花、长桥、明月》八首诗。白云洞口:南庄第八景名,在南庄之北。小桥:指白云洞附近的石桥。横断涧:横架在山涧之上。扶醉:扶着醉意,形容酒后步履蹒跚的样子。往来轻:来往轻盈。扶醉往来轻:形容诗人醉酒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