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铎
诗句解析 1 烦嚣何处可披襟:这句表达了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个宁静的地方来放松身心的愿望。"披襟"意味着展开衣襟,形象地描绘了寻找一个可以放松的环境。 2. 风节亭中散竹阴:在这里,“风节”指的是一种高洁的品格,而“竹”常用来象征坚韧和清高。诗人选择在风节亭中散心,可能是因为这个地点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和高雅的氛围。 3. 地僻本无尘俗气:这里的“地僻”意味着地理位置偏僻,远离尘嚣
诗句释义 1 东风吹雨宿尘轻:这一句描绘了清晨的宁静景象,东风吹动,雨水润湿大地,使得尘埃轻盈飘散。 2. 丱丱村原正晓晴:描述了早晨的村庄原野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清新和明亮。 3. 远树有花皆辨色:远处的树木上开满了花朵,每一朵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颜色各异。 4. 好峰无数不知名:虽然有很多美丽的山峰,但它们的名字或特征并不为人熟知,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5. 云开雁鹜横长塞:当云层散去
注释: 1. 忆尔锡西庄旧游 - 忆:回忆。 - 尔:你,你们。 - 锡西庄:指锡山的西边的村庄。 - 旧游:过去的游乐经历。 2. 下马山堂犬亦迎 - 下马山堂:放下马鞍,进入山中的书房。 - 犬亦迎:狗也迎接。 3. 来游年例近清明 - 来游:来访。 - 年例:每年的习俗。 - 清明: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4月5日或6日。 4. 杏花深处闻幽鸟 - 杏花深处:在杏花盛开的地方。 - 幽鸟
坡垒村位于西去的道路旁,新春时节充满了欢乐。 雨水打湿了即将脱下的笋壳,春风轻拂着半开的花蕾。 山峦的青翠如同润泽的螺壳,溪水的波纹宛如翠绿的簟席。 题诗记录着我的脚步与踪迹,回首间却已满是遗憾。 注释: - 坡垒村:地名,位于某条道路旁。 - 新春兴味嘉:春天来临,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 - 雨鸣将解箨:雨水的声音像是在催促笋壳的脱落。 - 风袅半开花:春风轻轻吹过,使得半开的花朵摇曳生姿。
【注释】 此诗写初春景色。首联描写春天的到来,次联描写野田的秀稻和溪树的鸣蝉,三联写旅途中的风光,末联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3月5日至7日之间。 南荒:指南方边远地区或荒僻之地。 秀稻:指成熟的稻谷。 鸣蝉:指知了叫声。 轩盖:指车子。𧝠(lì):车盖。 衾裯:被子、床席。绵:丝棉。 清梦:美好的梦。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
兰谷为吉水廖祖效作 青郊车马竞寻芳,谁道幽兰可谷量。 山暖英灵常欲醉,风回草木尽成香。 郭生翡翠何胜咏,谢氏阶庭未足方。 见说楚人滋九畹,扁舟还拟泛沅湘。 注释: 1. 青郊:指青草茂盛、环境宜人的郊外。车马竞寻芳:指车辆和马匹争先恐后去寻找芳香的花花草草。 2. 谁道幽兰可谷量:谁说幽静的兰花只能被用来比喻一个人的气度呢?(这里指的是“兰”可以比喻人的品格高洁,不被世俗所污染) 3.
诗句解释: 1. “春去春来失送迎”:春天来了又过去,仿佛没有人来迎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和感慨。 2. “送春今岁到春明”:今年春天的送别活动到了春明。这里的“春明”可能是一个地名或事件地点,诗人在这里用它来指代春天的结束。 3. “絮辞官柳欲迷路”:柳树因为被絮语(即飘落的柳絮)所困扰而感到困惑。这里的“絮辞官”可能是指柳树在春天失去了它的保护,无法继续生存。 4. “花恋御沟还出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谷的《东庄》。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东庄(注释:东边的庄园) 窗外群峰远更佳,吾庐自可号山家。 飞来好鸟寻常语,移种新丛次第花。 木客每因求石蜜,贩夫频到送溪茶。 不妨兼有渔翁乐,秋水东湖一钓槎。 译文: 向东边的庄园望去,窗外的群山更显得壮观,我自己的住所也可以叫做山居。 从天上飞来的鸟儿在低语,我在种植新品种的花木,它们依次开放。 经常有人因为寻求石蜜而来
诗句解析: 1. “懿亲昭代托椒房” - “懿亲”指的是尊贵、美好的家族,这里指张氏。 - “昭代”指显赫的时代或朝代,此处暗示张氏在所处时代具有显著的地位。 - “托椒房”是古代帝王后宫中的一间房间,象征尊贵和权力,这里指张氏的家族地位高。 2. “共说儒家世泽长” - “儒家”指儒家学说或文化传统。 - “世泽”表示世代累积的恩惠或影响。 - 这里提到张氏家族有深厚的儒学背景,世代传承。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但从诗的内容来看,应该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句“千寻峰顶立斜阳”,描绘了诗人站在山峰之巅,远眺远方的景象。千寻,形容山峰高耸入云,直插云端;峰顶,指的是山顶;斜阳,则是指夕阳西下的情景。这一句写出了诗人站在山顶上,眺望远方的情景,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 第二句“指点方隅认故乡”,则写出了诗人在山巅上,指点着周围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