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承举
史谏议园亭杂咏七首·其七 萱 东风不解愁,长信春光老。 宫娥已白头,尚折宜男草。 注释解析 - 东风不解愁:这里的“东风”可能指的是春天的风,它象征着温暖和生机勃勃。然而,诗中的“不解愁”表达了一种对春天美丽景色的无奈感受,即尽管春天来临,但人们仍感到忧愁,可能是因为内心的烦恼无法得到解脱。 - 长信春光老:“长信”可能是指宫中的长信宫灯或者长信宫灯下的女子
【注释】宾:客人。辖(xiá):古代盛水器具,形似壶。投:倾倒。茶余:喝茶后的闲暇时间。石阑:栏杆。秋雨:秋天的雨,即雨水。 【赏析】这是一首写园亭生活的闲适诗。首二句写来客随意地在园中游玩;第三句写主人为客人准备的茶水;最后一句写秋雨洒落在山石栏杆上的声音,暗示了诗人心情的凄苦。 此诗描写了一幅宁静闲逸的园亭生活图。前两句写园中景致。“宾”,指宾客。“辖”,古器名,形似壶。“可投”
在古代文学的宝库中,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方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黄衷的《园亭杂咏七首·其六 莲塘》便是其中的佳作之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和艺术表达。 诗句“望望水晶宫,翠盖迎仙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清澈如水晶般的池塘,碧绿的荷叶如同绿色的伞盖,迎接着飘浮的仙女。这里的“水晶宫”与“翠盖”不仅形容了池塘的澄澈和荷叶的美丽,同时也赋予了它们超脱尘世的意境
史谏议园亭杂咏七首其一玉芝 角里旧餐馀,化石颇奇古。 耻入丞相庄,移来司谏圃。 注释:角里,古代地名;餐馀,指吃剩的饭;化石,形容石头上的植物非常古老;耻入丞相庄,意指不愿意进入权力中心的丞相家;移来司谏圃,指把石头移到了司谏的园子里。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不屑。诗人用“化石”来形容石头上的植物,既表现了石头的古老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此题的难点在于对诗句内容的把握,以及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手法的理解。“泊清溪”三句是第一层,写诗人泊舟清溪时的情景。首句“夜泊清溪岸”,点明时间、地点,交代了诗人泊舟的地点。二句“临流发啸歌”,写出了诗人在月光下吟诵诗歌的情态,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三句“浪高风力𦂳”,是说江水波涛翻滚,大风呼啸,浪涌如山。四句“江阔月明多”,是说江面广阔,月色明亮,景色宜人
【注释】 史谏议园亭杂咏七首其五:是说史谏议有七个园亭,这是其中的第五个。蒲石:用蒲苇和石头铺成的一种路面。 仙人:古代传说中有长生不老之术的人。蓬瀛:指蓬莱、瀛洲二山。相传为神仙居住地。凉雨:清凉的春雨。瘦骨:形容人的消瘦。 生绿发:草木茂盛,青葱欲滴的样子。 【译文】 仙人居住在蓬莱、瀛洲等神仙之地,清凉的春雨洗涤着他们消瘦的身体。 雨后晴空,月光照耀下山峦如墨画般清晰,清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注释:辛夷的紫色粉末沾满笔端,似乎是为了抒发不平之气而作。 花神沉默无语,只是在空中挥动着笔尖,不停地发出咄咄声。 赏析:这首诗是史馆学士辛弘羊在洛阳园亭中观赏辛夷花时所作。诗人以辛夷的花蕊为题,借咏物言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首句“紫粉蘸毫端”写辛夷花蕊,用“蘸”字形象地描绘出花瓣上的紫色粉末像墨一样浓黑,沾满了笔尖。“似为不平发”是说这些紫色的花朵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心中的不满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南浦”是江南地区的一个地名。这里指的是诗人的家乡。“江流入南浦,浦上有高亭”写诗人故乡的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日日送行客,年年芳草青”写诗人送别的场景,抒发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 【答案】 都在送别行人,②年复一年,都是春草青青
诗句原文: 江水从西来,是君归去路。 相思逐水波,日夜向东注。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诗歌内容:这首诗通过描绘江水和流水中的相思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戈用周归途的深情厚谊。诗中“江水从西来”暗示了归程的方向,而“相思逐水波,日夜向东注”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尽思念。 2. 语言特点:谢承举的语言平实却富有韵味,如“江水从西来”和“是君归去路”简洁明了地交代了场景和人物行动
注释: 1. 燕雀随风翻:形容风势很大,燕子和麻雀都被吹得翻飞起来。 2. 蛟龙逆潮上:形容水势汹涌,像蛟龙一样逆着潮水往上爬。 3. 扁舟欲渡难:扁舟是指小船,想要渡过江却很难。 4. 横江拍天浪:形容江面上的波浪拍打着天空,气势磅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水墨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生动活泼的氛围。首句“燕雀随风翻”,以燕雀比喻风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