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弼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能力,具体考查对全诗内容及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格式要求”“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关键词加上注释”“赏析”等。本题要求考生逐句释义并写出每句话的译文,然后分析其含义,最后进行赏析。 【答案】 (1)望海楼高目力宽,海潮来处是天根。 译文:登上望海楼高远辽阔视野开阔,海水涌来之处就是天涯边际。 注释:望海楼:指登高远望之地。涯
《三海岩》 灵邑西南古洞天,我来方信海为田。 无名不入州图载,有路空闻野老传。 此日登山人采蚌,当时饮马客留钱。 颜公昔记麻姑说,三变柔桑事果然。 注释: 1. 灵邑西南古洞天:灵山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以其丰富的文化和自然景观而知名。在灵山西南方向,隐藏着一片神秘的古洞天。 2. 我来方信海为田:诗人来到此地后,才真正理解了大海如同农田的意义。 3. 无名不入州图载
辰州 诏书规定符节如同古代,恩泽遍及天下不深。 赋役未行中国法,讴歌仍带远方音。 采金户簇青莎岸,射虎兵围黄叶林。 寄语湖南滩上客,预将忠信待浮沉。 注释: 辰州:今湖南省的怀化市。 诏条符节古连今:皇帝颁布的法令,就像古代一样,延续至今。 王泽渐濡岂不深:帝王的恩泽渐渐滋润大地,难道不是很深吗? 赋役未行中国法:赋税徭役尚未实行中国的法律。 讴歌犹带远人音:歌声仍然带着远方的人的声音。
寄沅州新守谢麟 险路尽处天开,溪路平坦如平地。诗书新将典新城。 三千戍卒今无几,十万屯田古未耕。属县乞除防虎槛,生蛮愿献采砂坑。从兹预拟风尘息,尽是仁威下旆旌。 注释:险路:指山路崎岖难行之处或险要之处。天开:比喻道路开阔。 诗书:指诗和书。 将:率领。 典:治理。 无几:很少。 生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防虎槛:防止猛兽出伤人。 生蛮愿献采砂坑:生蛮愿意献出采砂的地方(作为边防)。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1. 畬田:指的是农事活动,畬是古代一种农耕方式。 2. 过雨小溪浑:经过雨水之后的小溪变得浑浊不清。 3. 远近云峰互吐吞:形容远处的山峰在云雾中忽隐忽现,好像在吐出或吞咽一样。 4. 殊俗易昏三里雾:这里指偏远的地方容易形成迷雾,让人感到迷蒙不清。 5.
【诗句释义】 “昔日儒衫今武车”:昔日穿着儒者的长衫,今日却驾上战车,形容自己已由文士变为战士。 “重来耆老尚奔趋”:再次来到此地,看到年迈的人还像以前那样急忙奔走,表现出他们急切的期盼之情。 “后人相继皆清德”:后来的人们也都拥有清高的品德,与前人相比,没有改变。 “小吏回看半白须”:年轻的官吏回头看到自己的半白胡须,感到岁月匆匆。 “条教谩为新楷法”,我颁布的法规只是新的模范
```text 南峤风云久肃清,坏沟残垒号升平。 官曹惟识簿书字,民俗不知金鼓声。 往岁传闻南诏檄,近时方筑伏波城。 安城太守知边计,菡萏花中阅水兵。 ``` 赏析: 我们来看第一句:“南峤风云久肃清,坏沟残垒号升平。” 这句诗描绘了南峤地区的宁静景象,风云已久未起波澜,象征着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诗句通过“坏沟”与“残垒”这两个词语表达了战争后的荒凉之感,进一步强调了一种由战火带来的平静状态
那路下牂牁水石闲,三分才过二分山。 年光欲尽家犹远,岚气虽疏鬓已斑。 宾从谈笑机独进,儿曹音信喜生还。 南风一夜吹乡梦,数刻飞过五岭间。 注释: - 那:第一句的第一人称代词,指代诗人自己。 - 路下:沿着道路走。 - 牂牁水:牂牁江,是一条发源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河流。 - 石闲:石头空闲的地方。此处指道路旁的石头。 - 三分才过二分山:形容路途遥远,走了将近三分之二的距离
【注】碧湘:指长沙。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人过鹿死寻僧去,船自新康载酒还。 闻说耕桑渐苏息,岭头今岁不征蛮。 【注释】1.碧湘门:即长沙城东的岳麓山。 2.烟树:指暮霭笼罩着的树木。 3.几万:形容楼台众多。 4.天阔:天空高远。 5.鸟行:鸟儿飞翔。 6.鹿死:指猎人路过时,猎枪打中鹿,使鹿死亡。 7.僧去:指有人到寺中烧香拜佛。 8.新康
罗秀山 寻山入罗秀,旋结草堂居。 花露生瓶水,松风落架书。 闻猿得句后,见月出行初。 此夕云林下,无因梦使车。 赏析: 罗秀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人文和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人墨客。诗人陶弼以优美的诗句描绘了罗秀山的迷人景致,表达了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与向往。 诗句“寻山人罗秀,旋结草堂居”描绘了诗人在罗秀山中的寻访体验。这里,“寻山人”表明了诗人对山林的探寻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