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师石
【解析】 这是一首自咏诗,写自己半生在田庐中作计,却不曾好读书习懒;谁人画的古人样,旁边还是欠犁锄。 “半生作计在田庐”一句,表明诗人一生奔波忙碌,没有闲暇时间读书、学习。“习懒何曾好读书”,意思是说:自己懒惰成性,哪里还顾得上读书习文呢?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自谦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他的无奈。“习懒何曾好读书”,一个“不”字将作者的自叹和自责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反衬了作者勤学苦读的精神风貌
渔父,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 译文:我偶然来到芦苇丛深处,溪水与山色在晚霞的映衬下显得分外美丽。 赏析: 《渔父二首》是五代南唐诗人李中的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渔村晚景图,通过细腻的语言,展现了渔家生活的恬静闲宜,令人陶醉。 首句“偶向芦花深处行”,描绘出作者偶遇芦花深处的场景,表现出一种意外和好奇的情感,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于渔家生活的向往和探索
【注】江口:指江口的潮声,水心:即水心寺。 学海楼和水心先生韵:学海楼是作者任浙江提学时建造的读书场所,他与友人水心先生(名宗沐,号水心)同游学海楼时,有感于天地万物的变化无穷,于是作此诗。 江口潮生夜语喧,月残唯有数星存。——江口:指江口的潮声。学海楼和水心先生韵:学海楼是作者任浙江提学时建造的读书场所,他与友人水心先生(名宗沐,号水心)同游学海楼时,有感于天地万物的变化无穷,于是作此诗。
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 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声。 雪鬓衰髯白布袍,笑携赪鲤换村醪。 殷勤留我宿溪上,钓艇归来明月高。 赏析: 这首《渔父二首》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渔村晚景图。诗中的“偶来浦口芰荷香,绿叶丛中睡一场”,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渔村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渔村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须信至人无妄想,不曾有梦见文王”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译文】 平生喜爱菊花和梅花,菊花比陶渊明的菊更美,梅花像谢灵运的梅更清。 如今却不知这道在何处,喜欢菊花和梅花的人也少了。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言志之作,诗人以“菊”为喻,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首联写诗人喜爱菊花与梅花,认为它们比陶渊明和谢灵运更为美丽。颔联抒发了诗人对于当今隐士寥寂的感慨,认为世人不再崇尚隐逸之学。颈联由物及人,表达了诗人对隐逸之风渐衰的担忧
【注释】 病里:指身体患病。 风光:风景,景色。 休:停歇。 无端:无缘无故。 好客:喜欢结交朋友。 春去:春天已经过去了。 送酒、吟诗:指饯别时赠与对方酒食和诗词以助兴。 愁:忧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病中送薛泳的诗作。前二句写送别的环境,后两句写送别的情态。 “病里风光总虚掷”,意思是说疾病缠身,自然觉得风光都显得虚度了。这里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离别时的感伤和无奈
【注释】 1、韫玉:比喻人怀有才能。操冰:形容人清廉正直。拾芥推梨:拾起地上的芥子、小石,搬动树上的梨。比喻为人廉洁。案上:指案头。亡旧响:指没有音乐声。墓头:坟墓。无火续寒灯:指坟头没有灯火,表示死者已故,活着的人生活困苦。 2、一官:指官职。只是:徒然。幽闲:清静闲适,这里指清闲的官位。百行:指各种品行和行为。健笔:指文笔犀利。称:相称,符合。 3、此曲:指这首词。调高:音调高雅。知者少
诗句解析: 1. 门对南塘水乱流:这句诗描述的是门前有一片混乱的流水。南塘可能是指南方的水塘或者池塘,水流的混乱可能意味着水流湍急,或者是因为季节的变化导致水位的上涨或下降。 2. 竹根橘底自成洲:这句话描绘了竹子和橘子树的根部在水中形成的小岛。这里的“竹根”指的是竹子的根部,而“橘底”则是指橘子树扎根的地方。小岛上生长着竹子和橘子树,它们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小岛屿。 3. 中闲老子隐名姓
【注释】 润州:今江苏镇江市。跨浙:横穿浙江。 淮:指淮河。 好山全对此江楼:这江边美丽的山峰,全都在这里的楼台上。 霜鬓:形容人的发白。 曾看打阵舟:曾经看到过作战时船来船往的情景(这里泛指水上作战)。 【赏析】 “多景楼”是镇江的一个名胜古迹,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等游历此地而建的。此诗是作者重游润州时所作。首联点明地点和景物;颔联写登临所见所感;颈联抒发壮志不泯的豪情
【注释】 李白墓: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 娟娟:皎洁的样子。 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东南的采石矶。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李白坟墓的怀念之情。首句写野火焚烧了竹枝,使李白坟墓荒芜。次句说李白的诗魂飘荡不定,不知到何处去了。第三句说秋月明亮如洗,照在采石江边,不是在李白的坟前,而是在他的江边。全诗以景起兴,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