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公升
\"菩提寺 一亩方池几劫灰,哭声未了笑声催。 六桥烟柳相逢处,半是菩提拭泪来。 注释:菩提寺位于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镇中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寺。诗句中的“一亩方池”指的是寺庙内的方形水池,而“几劫灰”则暗示着这个水池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变迁。这里的“哭声未了笑声催”可能是描述人们在水池旁哭泣与欢笑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的不同感受和态度。“六桥烟柳相逢处”描绘了寺庙前的六座石桥和周围的柳树
这首诗描写了旌德寺静云亭的美景,以及诗人在游览时的感悟。全诗共四句,每句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 1. 第一句“岩壑幽幽竹树青”,描绘了静云亭周围的景色。岩壑指的是山岩之间的峡谷,幽暗而深邃;竹树青则表现出春天的气息,生机勃勃。这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营造了一种宁静、清新的氛围。 2. 第二句“山泉鸣处看云生”,进一步描绘了静云亭附近的自然景观。山泉是大自然的精华,泉水潺潺,声音悦耳
注释: 灵岩寺的石门和老树枝繁枝茂,曾经见过吴娃拥翠华;为什么秦宫唐苑都属佛家,百年多是梵王家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灵岩寺游览时所作的一首咏物诗。首二句描绘了灵岩寺山门和老树的壮丽景象,其中“吴娃”指吴地美女,“翠华”指帝王的仪仗。诗人通过对这两座建筑和它们的历史的追溯,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些历史遗迹的感慨。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与历史变迁的看法,认为佛教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的各个角落
汉文因山事已定, 曹操疑冢忧更深。 假饶掩得腥臊骨, 难掩欺孤一片心。 注释: 汉文因山事已定,曹操担心的事情已经发生。 假若能够掩埋掉那些血腥腐败的骨头, 也掩盖不了他欺骗孤儿寡母的用心。 赏析: 这首诗通过曹操和其家人的遭遇,描绘了他们面对危机时的担忧和恐惧。诗中表达了曹操对家族安危的深切忧虑,以及他对后代的保护欲望。虽然曹操生前并没有设立七十二疑冢,但他确实对自己的陵墓进行了特殊的安排
【注释】 臣子:对君主的称谓。臣子应当思虑历代的仇敌,何况凭借腐朽的坟墓来抵御狂澜。况:况乎。朽壤(yǎn):指腐朽的坟墓,这里用作典故。捍:抵挡。入:攻陷。 【赏析】 此诗是一首揭露南唐统治者不恤国难、苟且偷安的讽刺诗。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一韵到底,平仄相间,声调铿锵,读来朗朗上口。 “臣子应思累世雠”,这是说作为臣子应该考虑历朝历代的恩怨。“恨”字点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况凭朽壤捍狂流”
注释:我在湖州,秋天的颜色总是加重了白发,我归乡的时间还远远没有尽头。 我身上欠了很多的江湖债,还没有穿上袈裟就已经出家了。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湖州期间写的。首联写诗人在湖州时,秋色加重了白发,而归乡的时间却遥遥无期;颔联写他身无分文,欠下很多江湖债务,还没有披上僧衣就已经出家了。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他对人生归宿的思考
诗句原文: 锱郎璀贼世台家,卖主知作他邦臣。 当年只算孙供奉,犹胜纷纷误国人。 译文: 曾经的官员为了利益出卖国家,就像锱铢之重般沉重。他们背叛了国家,成为异国的奴隶。相比之下,当年孙权的手下只有一位忠诚的孙供奉,他的忠诚胜过了那些背叛国家的小人。 赏析: 本诗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的不同政治人物行为,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与背叛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诗人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
诗句:中国衣冠礼乐先,国亡那得更求全。 译文:中国曾经的衣冠礼仪和礼乐文化是那么的繁荣昌盛,一旦国家灭亡了,哪里还谈得到再去恢复呢? 注释:中国,这里指的是古代的中国。衣冠礼乐,指中国古代的礼仪和音乐。国亡,指的国家已经灭亡。那得更求全,表示即使国家灭亡了,也没有必要再去做完全恢复的事情。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感慨。他首先指出了中国的礼仪和音乐文化的辉煌
演福寺 祎翟当年让福人,早知何用羡长春。 帝乡抔土真无憾,怨绝龙沙万里身。 注释:祎翟:这里指古代帝王或贵族,让福人即谦让福禄的人。长春:常绿植物,这里借指青春长在。帝乡:皇帝的住所。抔(póu):土丘。怨绝:怨恨断绝。龙沙:沙漠,这里指塞上边地。万里身:身在万里之外。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对生活的淡然和坚韧,以及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他虽然身处帝乡,但却没有因为拥有肥沃的土地而感到满足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筛选相关内容,并加以组合。一般说来,对于理解性的默写题目,考生应先分析诗句的内容,再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和调整,最后还要将答案准确、工整地书写出来。如第一句“白沟河乃旧日南北分界之地”,是说白沟河是历史上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线;第二句“万里封疆到白沟,祖宗犹拟复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