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冲
【注释】 1. 三祖:指禅宗的初祖达磨、二祖慧可和三祖僧璨。 2. 病骨粘皮:指达摩面壁九年,身体消瘦,面色如灰。 3. 两茎眉:指达摩不剃度为僧。 4. 忏(chàn):忏悔。 5. 依前:依旧。 【赏析】 本诗是赞颂达摩禅师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达摩的描绘赞美了他高超的禅理修为,表达了对达摩的敬仰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量。 首联写达摩禅师全身都是“病骨粘皮”
【注释】 抹过:过去。解脱坑:指佛教中,人们为超脱苦难而自杀的坑。双溪路:指通往双溪寺的山径。分付:交付。逼得:逼迫。栽松死复生:意即让松树从死亡中复活。 【赏析】 本诗写诗人在深山之中隐居的生活状态,表现他对于名利看淡、对生死超然的态度。首句“抹过从前解脱坑”,表明自己不再受世俗的羁绊,已经脱离了从前那个追求解脱的坑。次句“双溪路上绝人行”则进一步描绘出他隐居山林的僻静生活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遭密庵骂,恨入骨髓。 - 遭受密庵和尚的辱骂,深深的恨意深入骨髓。 - 此恨难忘,充塞天地。 - 这种深仇大恨难以忘记,充满了整个天地。 - 四海五湖无处避,能有几人著它底。 - 在四海五湖之间无处躲避,有几个人能够承受这种深仇大恨? - 著它底,冤冤相报无穷已。 - 忍受这种深仇大恨的人,他们之间的冤仇将会不断地延续下去。 赏析:
【注释】: 到与不到,一得一失。 “到”和“不到”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一得一失”是它们之间的联系。 不是砒霜,便是石蜜。 “砒霜”比喻有害无益,“石蜜”比喻有益无害。 舌端无眼如何吃,侍者刚要询端的。 “端”指事情的原委,“询端”即询问原委。 莫怪同坑无异土,闪电未收轰霹雳。 “同坑”比喻一起陷入某种境地,“异土”比喻不同的情况或不同的遭遇。 【赏析】:
【注释】 正觉:佛教语,意谓“悟道”。 是凡圣:即一切凡夫与圣人。此指世间的众生。 生盲:生在世上而没有开悟的众生。 向伊:向那里,即指佛祖的住处。 行处行:指修行佛法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众生迷途不知归处的一种讥讽。 首句“正觉山前失眼睛”,以夸张的手法,写众生迷途不知所往,像失去了眼睛一样,找不到出路。“正觉”是指佛教的觉悟,“失眼睛”比喻众生迷失本性。 次句“是凡是圣尽生盲”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颂古六首,是元代诗人郑光祖的作品。其中五为其中的第五首,诗中描述了一位有才情的人,他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从而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2. “宾主机先有路通”,这里的“宾”是指客人或主人,“主机”则是指主人,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一种联系。这里的“路通”表示他们已经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道路,即找到了一种成功的方法和途径。 3. “笔端不是判虚空”
我们要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面对死亡时的心理活动和决心,展现了一种超越生死、追求精神升华的境界。 我们逐句分析: 1. "临终偈":这是诗歌的名称,意味着这是一首关于临终或死亡的诗歌。 2. "末后一句,无可商量":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最后一句话的坚决和果断,表示他/她无法再与任何人商讨或改变这一决定。这体现了诗人的决心和坚定性。 3. "只要个人,直下承当"
【注释】汝蒸饭时吾著火,汝行益时吾展钵。汝行时(行走),着火,是做饭用的;展钵,是吃饭用的。平常你(他)做什么事情?寻常恁么老婆心,自是你侬机不活。机若不活,就像夹山本无奇特事,百川倒流闹聒聒。 【赏析】这首诗写一对男女相会时的情景。男子在女子的厨房中帮忙做饭,女子在男子家中吃饭。他们在一起,互相帮助,相互体贴,非常恩爱。但是,如果两人的感情不和、性格不同、感情冷淡,就会像“夹山本无奇特事”一样
达摩大师赞 其一 杨子江心,波涛鼎沸。 一苇可航,如履平地。 盖亦暂时之游戏,岂足以尽此老十万里西来之本意。 译文: 达摩大师赞 其一 在扬子江的中央,波浪汹涌澎湃。 一根芦苇就可以航行,就像走在平地上一样。 这大概是一时的游戏,怎么能够完全理解这位大师万里西来的根本意图呢
【注释】 掀翻:翻动。解脱:脱离,脱去。巢窠(kē):鸟兽的窝。缦(màn)天:遮蔽天空。譊讹:争辩、争执。 【赏析】 《颂古六首》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所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其中第三首写一只蜘蛛网捕飞鸟的事。全诗用比喻手法,将蜘蛛与鸟进行比照,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蜘蛛捕捉飞鸟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洞察的敏锐和深邃的哲理思考。《颂古六首》在宋人笔记小说、话本中屡见,但多有散佚,今传者仅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