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大观
越王感应大士赞 海山崭绝,海涛舂撞。 海风披拂,海云飘扬。 仰慧日之破暗兮谁其迷照,观普门之不钥兮去不至方。 感应道交,叵测叵量。 越国投诚,菩提影现。 我作是说,增金以黄。 注释:越王:指越国的君主,这里借指南越国国王吴王夫差(前520―前473)。感应:即感应道,佛教用语。指一切事物都有因果联系,因缘具足才能产生结果。大士:指佛祖或菩萨。颂词中指大士的感应力。舂撞:冲击撞击。披拂:飘拂。普门
自是兵家贵伐谋,“自是非兵家之重策,非智者所为”。鏖锋擒敌未为优,“虽能擒敌,但未必为上策”。 沈沈刁斗三更月,玉帐威行紫塞秋。诗句中,“沈沈”形容夜深人静时的气氛,“玉帐威行紫塞秋”则描绘出一种威严和秋天的意境。在古代,“玉帐”往往与皇家军队联系在一起,而“紫塞”则是指长城以北的地区,这里暗指军事行动发生在边疆地区。 逐句赏析: 1. 自是非兵家之重策,非智者所为: - 解读
注释:善战与善于用兵的谋略,孙吴兵法岂同俦。 秋风中的古塞,形势各异,边声却带来一样的愁苦。 赏析: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在战争和和平时期,无论是英勇善战的军队还是善于运用谋略的将领,都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战争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而真正的问题还需要通过智慧和策略来解决。因此,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需要冷静思考,制定出合适的策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
丰干,即寒拾赞,唐代僧人。他因与当时权臣李林甫有仇,被贬官至岭南。这首诗写他在岭南时所作。 来、去、何、期:均指自己。“虎视眈眈”、“阴飙凄凄”:用来形容自己处境险恶。 译文 我来自何处?我到哪里去?我和两个儿子,将向何处相依? 虎一样威猛的目光,凄冷的风在呼啸着
注释: 海天寥廓,海岸孤绝。 见得亲切,虚空钉橛。 怒涛舂碎岩前月。 译文: 海水和天空广阔无边,海岸孤零零的一座。 我能看到它,就像看到自己的亲人一般亲近。 大海的波涛猛烈地击打在岩石上,仿佛要将月亮舂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大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诗人通过对大海、海岸、岩石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视角,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注释】 颂古:本篇是一首咏物诗。才:通假字,通“材”。贪便:指贪得无厌的人。著他:露出他。遮:遮掩。傍观者:旁观的人。牙:齿。何劳:哪里需要。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讥讽那些见钱眼开的贪婪之徒。他们虽然贪得无厌,却总是半露半遮。而旁观者,哪里需要去计较他们的得失呢? 首两句以比喻手法写贪财者的贪欲。诗人把那些见钱就伸手的贪婪之徒比作树木的根茎,用“才”字来代替“材”,暗含着讽刺
这首诗的原文是: 颂古十七首 其七 一鼓薰风至自南,再行璧月挂苍杉。 锦筵公子方沉醉,白雪幽兰空再三。 注释: - 一鼓薰风至自南:这里的“一鼓”指的是一种乐器,“薰风”是一种自然现象。诗人用“自南”来表明这种自然现象是从南方传来的。 - 再行璧月挂苍杉:这里的“再”表示重复,“行”可能是指某种行动或仪式。“璧月”是一种圆形的玉器,这里可能是指月亮。“挂苍杉”则是指将月亮挂在树上。 -
注释:客人乘着灵槎船,闯入斗牛之间。银河碧海暗中相通,无依无靠。昆仑山推倒后,万里长空一片秋色。 赏析:诗中以“客泛灵槎”、“银河”、“昆仑”等词为题,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星空图景。诗人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银河、昆仑山等宏伟的景象。同时,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宇宙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类渺小地位的感叹
注释: 饥民贪食良农的粮食,口渴的人错饮了蛊毒的水。 面对面地战斗却形成千里的距离,贼人的智慧胜过君子。 赏析: 此诗是一首讽刺诗。首句“饥人贪食良农粟”,以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农民因受压迫而生活困难、忍饥挨饿的处境,同时暗示出统治阶级对农民横征暴敛的罪恶。次句“渴汉错饮蛊家水”,则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迫害。第三句“对面还成千里遥”,形象地表达了人民与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颂古十七首 其一 乾坤虽有作,太平本无象。 赫日正中天,去却脩罗掌。 注释与翻译: - 乾坤:天地,自然界。 - 虽有作:尽管有创造和作为。 - 太平:和平、安定。 - 本无象:本来没有具体的形态或标志。 - 赫日:光辉灿烂的太阳。 - 修罗:神话中的怪兽,象征危险和恐怖。 - 去却:去掉或消除。 - 执掌:控制或管理。 赏析: 释大观通过这两句诗传达了对于世界和宇宙本质的一种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