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子益
【注释】 观音赞:佛教中称观世音菩萨。杨柳枝头,琉璃瓶里。 比喻观音菩萨的慈悲。 一滴浑无,千波竞起。 比喻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法力无边。 步步金莲衬足生,何曾踏著自家底。 比喻观音菩萨慈悲为怀,普渡众生。 【赏析】 《观音赞》是元代诗人杨维桢所作咏观音之诗。这首诗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赞美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法力无边。全诗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性
【注释】 《颂古十一首》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为第五首。莲花、荷叶,都是佛教的名词,莲花是清净之花,象征佛教徒所修行的“出世”之道;荷叶则是佛家所说“淤泥而不染”,象征修行人在尘世间“未出世”的状态。智门,指佛教中的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舌头无骨,比喻人的舌头灵活,能够灵活地运用语言来传达思想。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出与未出两种状态来阐述佛家的八正道
【注释】: 1. 不是风兮不是幡:不是风,也不是旗帜。这里形容一个人没有威仪,没有威严。 2. 活人只在笑谈间:活着的人只是在闲聊中度过,无所作为。 3. 面前坦坦平平路:面前的路平坦宽广。坦坦平平,形容道路平坦宽广。 4. 背后重重叠叠山:身后的山峰重重叠叠,高耸入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没有威严和作为的人的生活状态。他活在别人的话题和笑声中,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他面前的道路平坦宽广
在宋代释子益的《偈颂七十六首·其六十八》中,我们遇到了这样的诗句:“虚空年与寿山同,答处由来在问宗。但见皇风成一片,不知何处是疆封。”这组诗不仅体现了佛教哲学中的虚空观念,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下面将对每一句诗句进行解释: 1. “虚空年与寿山同”:这句诗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界的永恒之间的相似性,即宇宙的无限循环。这里的“虚空”可以理解为无边无际的空间
【诗句解读】 二月十五日,是文殊菩萨的逝世之日。这一天,文殊菩萨在世间消失。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都在为文殊菩萨的离世而感到悲恸,而外道则在拊掌欢笑,他们嘲笑文殊菩萨的去世。 甜瓜彻底地甜,就像文殊菩萨在世间的教化;苦瓠根蒂相连,就像文殊菩萨的离去。 【译文】 二月十五日, 是文殊菩萨离开人世的日子。这一天, 文殊菩萨在世间消失。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都在为文殊菩萨的离世而感到悲恸
【注释】 一:数词。一为万物之始,故以一为起点。 飏:扬、飞。 它方:指佛经中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 五日:五天。佛教谓人死之后第五天入胎,故称五日。此指死亡后的时间。 【赏析】 这首偈颂是《偈颂七十六首》的第七十三首。 这首诗的意思是:认识了一点(一),万事就都明白了。佛法在远方,世人却只靠一点来了解;如果遇到奇特的事情,立秋已经过了五天。 “识得一,万事毕。”意思是:只要认识一点,万事都明白
偈颂七十六首 其七十五 有一则语,久欲拈出。 未动舌头,遍界狼藉。 且作么生收拾。 注释: 一则语:指一种说法、道理或真理。 久欲拈出:一直想要提出来。 未动舌头:没有说出口。 遍界狼藉:到处是混乱和杂乱无章。 且作么生收拾:暂且不要提这个问题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主要表达的是一种观点或者看法,即某种言论或思想已经存在,但尚未被广泛接受或理解。诗人在诗中通过“有一则语”开头
这首诗的译文是:腊月二十五日,一曲重新唱起。 唱得寡淡和声音稀薄,韵律高亢而调子古老。 可悲哀可可笑老东山,枉说豆子山前打瓦鼓。 注释解释: - 腊月二十五:腊月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是腊月的日期。这里指的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 - 一曲重新举:一曲,一首歌曲。重新举,重新开始演奏或演唱。这里可能是指在某个节日或者某个特定场合重新开始演唱一首歌曲。 - 唱寡兮和稀:唱得寡淡和声音稀薄
诗句释义及关键词注释: 多处添些已是讹,少处减些还是诳。 - 多处添些已是讹:在很多方面添加或增加(如在文本、数据等中添加信息),这些增加或添加的部分可能会导致错误或误导。 - 少处减些还是诳:减少某些部分(如删除或精简)可能看起来是合理的,但实际上可能会产生误导或失去重要的信息。 译文: 在多个地方增添信息可能导致错误,而在少量地方削减信息可能看似合理却可能丢失重要内容。 赏析:
钝如出匣吹毛剑,快似坚刚百炼锤。 直下低头礼三拜,得便宜处落便宜。注释:钝得像刚从盒子里拿出来的剑,锋利得像经过百次锤炼的铁锤。直接跪下磕头三次,得到了便宜的地方也能得到好处。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颂古十一首》之四。全诗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赞美了那些具有坚定决心和毅力、勇于追求目标的人,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人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