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遁
【注释】: - 偈颂并序 其七十八:这是一首偈颂的第七十八首。"偈"是一种佛教经文,通常由韵律、节奏和音调组成。"颂"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用于赞颂神灵或表达敬仰之情。"序"则可能是作者对这首诗的简短说明或背景介绍。 - 饭吃随时食:吃饭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吃,不需要拘泥于固定的时间。 - 心穿独自缝:内心受到伤害时,需要独自承受痛苦。 - 若人来问我:如果有人来询问你关于这首诗的事情。 -
【注释】 破布:破旧的布,形容穷困。偈颂:梵语“伽陀”的音译,是佛教中一种说佛说法、唱道的文体。 并序:诗的序言或说明文字。 八十一:这是第八十一首偈颂的序号。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隐者生活情趣的诗作。 第一联:“破布裹闲身,无言可示人”,写隐者贫穷而自得其乐的境况,以形象的语言刻画出诗人安贫乐道的心境。 第二联:“居山山得乐,住郭郭还欣。”写隐者居山而感到快乐,住城而感到欣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选项的意思落到实处,然后与原文加以比照分析即可。 【答案】 “唯念深秋扇”,意思是想到深秋时候的团扇,用团扇比喻自己。“临冬转就闲”的意思是冬天来临,便把团扇闲置了。“银装将物裹”,意为团扇被罩在银装之中(即包裹着),“篾作插檐间”,是说用竹篾做成的扇子插在屋檐之间。 译文:我常常怀念那深秋时用来扇凉的团扇
“悟则一饷时,能了万劫疑”意指一旦觉悟,便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困扰人类长久的疑惑。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含义、背景和艺术特色: 1. 诗意解读: - 悟则一饷时:这里的“悟”指的是顿悟或突然的理解,而“一饷时”是指短暂的时间。这表明只有通过瞬间的觉悟,才能真正理解或解答那些困扰人们的问题。 - 能了万劫疑:这里的“万劫疑”指的是困扰人类长久的疑惑或难题。而“了”则是解决的意思
【注解】 偈颂并序:即《新创三间舍,多泥虑有风。门前无贵客,拙意懒迎逢》。偈(jié)语,梵语的音译,佛教徒称唱念佛号或佛经中的韵文、偶语、颂赞等。偈颂是唐代流行的一种佛教文学形式,用散文和韵文杂言写成的诗体赞颂佛经的文体。 其七十七 新创三间舍,多泥虑有风。 门无贵客来,拙意懒迎逢。 注释: 新创:指刚建好。 多泥:多指尘土多。 虑:思考、忧虑。 有:存在、有。 风:比喻世俗之尘俗。 门
偈颂并序 其八十四 祇为因无用,方能伴住山。 不因无用后,伴我住应难。 注释: 祇:只是,只有 伴:陪伴,相伴 住:居住 无用:无用处、没用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林的诗,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祇为因无用,方能伴住山”这两句诗,表达了只有当一个人没有世俗的功利之心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而“不因无用后
注释: 唯:只有,只。念:想到。 门前树:比喻人,也指人的品格。 能容:能够容纳。 鸟泊栖:鸟儿停歇栖息。 来者无心:来的人没有用心。 有心:有心意。 唤:呼唤。 腾身:展翅飞翔。 不慕归:不希望回到原处。 若:倘若。 人心似树:人的心就像树一样。 与道不相违:与道义不相违背。 赏析: 这首诗以“门前树”为题,寓意深远。诗人通过描绘门前大树的宽广,来比喻人的品质高尚,胸怀宽广。树下可以栖息鸟儿
注释:难道没有追求的意思吗?但多求反而失去了道义。我见到那些多求的人,他们年纪大了却没能做成大事。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寓言诗,借古喻今,寓意着人生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诗人以“多求者”自况,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态度的看法和思考。他并不否认追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是强调了在追求过程中要有所节制和平衡,不能过分追求、盲目行动,否则就会失去方向和目标。诗人认为,只有真正理解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注释: 这首诗的意思是:衰老像临江的树木,风一摇枝就危险了。岸崩了随水漂走,入海不要被人追。 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作者借用“老树”这一自然物象来比喻人的生命过程,寓意生命无常、世事难料。 全诗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情感、意志和行为,使诗歌具有了生动的艺术形象与鲜明的时代特色。 首句以“老似临江树”写衰老,以“临江”写位置,以“风摇枝必危”写衰老的原因
注释:就像干枯的木柴倒下,大浪滔天又怎能避开? 时人即使不理会,也挡得住海盲龟的袭击。 赏析:这是一首偈颂诗,其内容为佛教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诗中讲述了一个故事,即一棵枯萎的树倒下后,波涛汹涌的大浪也难以越过,而一只能够躲过海浪的海盲龟却可以安然无恙地生存下去。这则寓言寓意深远,意在告诉人们要像海盲龟一样,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勇气去坚持和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