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遁
注释 - 自从知始觉无明:从开始知道“无知”的状态。 - 一衲随缘祇么行:遵循自然,不违背自己的本性去行动。 - 被人骂辱无心诤:即使受到辱骂和侮辱,也不去争辩。 - 见说无为上拟争:听说无为是最高级的状态,想要与之竞争。 - 只合守愚居暗室:应该保持愚笨的状态,在暗中生活。 - 又缘缁素要分明:又因为佛教中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区分。 - 为报往来参学者:为了报答那些前来求教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讲述了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简朴生活和对生活的感悟。下面是逐句的释义以及相应的译文: 1. 备米柴茶是事殷(准备米和柴火喝茶是很频繁的事) - “备”:准备 - “米柴茶”:即简单的日常饮料,可能是指用米和柴火煮的水 - “事殷”:频繁发生的事情,意味着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做的事情 2. 茅茨蓬户不惊人(用简陋的茅草屋顶和蓬乱的门户并不让人感到惊讶) - “茅茨”
注释: 这首诗的意思是:衰老像临江的树木,风一摇枝就危险了。岸崩了随水漂走,入海不要被人追。 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作者借用“老树”这一自然物象来比喻人的生命过程,寓意生命无常、世事难料。 全诗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情感、意志和行为,使诗歌具有了生动的艺术形象与鲜明的时代特色。 首句以“老似临江树”写衰老,以“临江”写位置,以“风摇枝必危”写衰老的原因
注释: 1. 寻牛须访迹:寻找牛的足迹。 2. 学道访无心:学习道法,需要的是内心的清净和无杂念。 3. 迹在牛还在:牛的足迹虽然存在,但是牛已经不在了。 4. 无心道易寻:没有杂念,容易找到道。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寻找道法的心得。首先,要寻找道法,就要去寻找牛的足迹。这里的“寻牛须访迹”是比喻寻找道法的过程,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索。然后,我们要学习的并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东西
这首诗的格式为四句,每句五个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注释: 1. 人天须假像行持:人们天性中需要借助外物来维持其行为,但无形无影的事物并不被世人所知。 2. 无像无形世岂知:世界上没有具体的形状或影像,人们怎么可能理解它呢? 3. 空生体得岩中坐:当体悟到空性后,就像坐在岩石之中,静静地思考。 4. 华雨由来责见迟:因为华美的雨露往往来得迟缓,所以人们才会觉得珍贵。 5. 三乘欲学如斯事
【注释】: 1. 偈颂并序 其六十一:指佛教中的一种说教,即通过颂诗的形式来宣讲佛法。 2. 一切名山到因脚:一切名山,指的是佛教中的名山大寺;到因脚,是佛教中修行的最终归宿。 3. 辛苦年深与袜著:年深,指的是修行的年头很长;与袜著,是比喻修行过程中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 4. 如今年老不能行:如今,指的是现在;年老,是形容自己的年龄已大;不能行,是形容自己无法再像年轻时候那样修行。 5.
无端遣向墨池边,染得身衣黑似烟。 却去上流清处洗,身心用尽亦如然。 令教脱却重披素,不免依前著净缘。 染净二途俱不了,到头须得自心玄。 释义: 1. 无端遣向墨池边,染得身衣黑似烟。 - 无端:没有原因,无缘无故地。 - 遣向:送去,派去。墨池边:指书写、绘画的场所,也暗示了“墨”的意象。 - 染得身衣黑似烟:身上的衣服因为被墨水浸染而变得像烟雾一样黑。 2. 却去上流清处洗,身心用尽亦如然
注释:不理解万劫的疑团,古人也难以解释。为了报答玄门之士,我必须怀恨到心底。 赏析:此诗为《偈颂并序》的一首,作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玄门之学的理解,他认为这种学问虽然高深莫测,但却无法理解万劫的疑惑,因此,他需要怀着悔意去学习这种学问
【注释】 微微细雨:形容小雨的样子。百卉抽枝长不知:百种花草在细雨中茁壮生长,不知道这是春天到了。百卉抽枝:指花草树木的枝叶在春雨中茁壮地生长起来。抽:抽出,生出。知:知道。正化叵兴民自赡(zhān):正当的教化不能兴起的时候,人们自食其力。叵:通“否”,不行。兴:兴起,兴起而动。自赡:自己养活自己。亦如斯:也是这样。天观万物如刍狗:天道观察万物就像用草扎的狗一样。天观万物,指自然规律、天道
这首诗的意思是:阎浮洲上有很多宝藏,可是很少有人能看到。如果有人能把这些东西献给我,我就会成为佛,只需要一炷香的时间。 以下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关键词注释: 1. 阎浮有大宝,见少得人稀 阎浮洲,又称南印度,是佛教四大部洲之一,位于世界的中心,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和宝藏。大宝,指的是佛教中的“佛法”。 2. 若人将献我,成佛一饷时 如果有人能把这些东西献给我,我就会成为佛,只需要一炷香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