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遁
【注释】 1. 偈颂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2. 其六十三:是该诗的第63首。 3. 拟住城隍守不非:意为我想像住在城隍庙里,守着它不会错乱。 4. 见云生处又思归:意为看到云彩从天空飘过,就又想回家乡了。 5. 三间茅舍喜犹在:意为三间简陋的茅草屋依然还在。 6. 九带青萝尚绕围:意为周围被茂盛的青藤包围。 7. 松柏近栽方始盛:意为松树和柏树靠近栽植时才开始茂盛。 8.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进行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杉树松木直拔苍翠的形态和生机勃发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杉松直拔映峰峦”句,写杉树和松树高直挺拔,枝叶繁茂,与山峰、山峦相映生辉。这是诗人对杉树和松树外形特点的生动描绘,突出它们高大挺拔的特点。 “四气盛衰无变异”句,写杉树和松树四季长青
注释:学道如同钻火,遇到烟也不要停下。等到金星出现,才回家。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劝人修行的偈颂,通过比喻来说明修行的艰辛和必要性。诗中说:“学道如钻火,逢烟且莫休”,意思是学道就像钻火一样,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要坚持到底。“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则是说,只有当金星(即悟道、觉悟的意思)出现时,我们才能回到家,达到目的。这首诗鼓励人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注释】 偈:梵语的音译,是佛教的一种文学形式。颂,就是诗体。 成佛:指修行达到佛的境界,即涅槃,也指成道。 人稀:稀少之意。 魔:这里指魔障。 君今欲得:你今天想得到什么。 易:容易,容易做到。 无念之心:无心之心。无念,无心之谓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偈颂是一种诗歌体裁,以韵语写成的宗教宣传文字。偈颂的每一句都是一个独立的小诗,合起来又是一首大诗,所以又叫“颂”。它与律诗、绝句有别
偈颂并序:其五十八 释义:眉毛之间的豪情如同火焰,身姿挺拔如剑。事情的发生与道理的存在并无区别,只要理解得当,就能得到亲和与理解。一旦大悟,所有的烦恼都将消失,那时你将真正地成为无事之人。 译文: 眉间豪情犹如燃烧的火焰般炽热,身姿挺拔如剑,气势磅礴。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与其纠结于表面的争执和矛盾,不如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真相和逻辑。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事情的本质和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诗句释义: 1. 人情浓厚道情微: - 人情:指的是人世间的种种情感或人际关系。 - 道情:通常指道教的教义或哲理。 - 此句意为:在人间的情感深厚,而在道教中的教导却显得浅薄。 2. 道用人情世岂知: - 道用:道家的教义或方法。 - 人情世:人世间的各种情感和世事。 - 此句意为:人们在世间追求名利、情感时,往往不知道真正的道理和法则在哪里。 3. 空有人情无道用,人情能得几多时: -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其大意是:世间的名利地位都是虚幻的,不必过于追求。因为人生无常,最终一切都会消失,所以没有必要为了名利地位而苦苦挣扎。 下面逐句进行解析: 1. 二时粥饭随长短,三界休求也大精。 - 二时:这里指的是早晨和晚上,也就是人们一天中的两个阶段。 - 粥饭:泛指饮食。 - 随长短:根据情况而定。 - 三界:佛教用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个不同的境界。 - 休求:不要过分追求。 -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其主旨为:如果追求道象追求名,世上无人能成道。心静则道场自到,世间尘路等闲行。 “若教求道似求名”,这两句说,如果人们像追求名位一样去追求道,那就大错特错了。 “世上无人道不成”句,指出了道和名的不可分割关系,也说明道的崇高地位,是任何世人所不能企及的。因为道是至高的、至善的、至真的,所以只有真正懂得它的人才能达到它,而那些没有真正悟道的人却永远达不到。
【注释】 “慈母感儿情”:慈母的爱心感动了孩子。 “失便哀啼处处惊”:因为失去了母亲,所以到处都感到惊恐不安。 “门市人多非是母”:街上的人不是自己的母亲。 “虽然观瞩泪还盈”:虽然看着母亲流着眼泪,却依然没有改变态度。 "母来寻见儿还见,当下回颜不作声":母亲回来寻找儿子,但看到儿子时却面无表情,没有任何表示。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失去母亲的孩子的无助和痛苦
偈颂并序 其五十九 沙门莫苦远祇桓,身四威仪且自观。 蓬若出麻终不直,僧离清众太无端。 从前上古诸先德,尽向丛林里获安。 译文: 沙门们不要苦苦远离祇桓寺,你们身上的四威仪要自己审视。 就像蓬草长出麻茎一样无法直上,僧侣离开了清净的大众就会失去本性。 以前古代的圣贤们都在丛林里获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