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遁
偈颂并序 其四十七 释义:我明白自己的肉身是虚无缥缈的幻相,并不追求世俗名望。如同水上的泡沫,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生命短暂而无常。请问那些云山之中学习道法的人,你们修行的道路什么时候能够达到目的地? 注释:1. 偈颂并序:这是一首佛教偈子,用来阐述人生如梦、虚幻的道理。2. 知身是幻不求名:知道自己的身体是虚幻的,并不寻求名利。3. 浮沤出没几时生:比喻生命的短暂和无常。4. 借问云山学道者
【注释】 偈颂:佛教语,即佛门颂词。这里指诗篇。 序:写这首诗的缘起。 迷时:迷糊的时候,指梦寐之时。迷时恰似梦中士,迷时就像梦中的士人一样。 悟后:醒来之后。悟后还同睡起夫,醒来之后又和睡醒的人一样。 夫:丈夫,泛指人。 【赏析】: 《在梦那知梦是虚》,这是一首佛教诗,作者为慧能大师。此诗以梦境为主题,通过描述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禅宗的顿悟思想。 首句“在梦那知梦是虚”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迷人:指那些被蒙蔽、被欺骗的人。 2. 土上加泥:比喻增加负担或压力。 3. 了人:明白人,指那些有智慧、有见识的人。 4. 意:意愿、意志。 5. 逢:遇到、碰见。 诗句译文: 1. 迷人的人还未觉悟,却去劝盲聋之人,这是增加了他们的困惑和烦恼。 2. 那些明白人有意去纠正迷惑之人的意愿,但迷途之人依然坚持自己的错误,即使他们明白过来,也只会更加迷失。
【注释】家具:这里指生活琐事。摐摐:敲打,这里指烦心。老翁:老年男子。 【译文】一个老年男子,眉毛间长着长长的白头发,匆匆忙忙地在生活琐事中打转。他的烦恼从哪里来呢?只是因为他心头上装满了世事。 【赏析】这是一首写人生感慨的诗。诗中的老翁,面对繁杂的生活琐事,感到心身俱疲,于是发出了“心头万事空”的感叹。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诗人通过写老翁的形象
注释:在未了悟时,要亲自遍礼诸法,不要只端坐于清净之处,守着清贫而不动。 直似罗睺罗密行,争如迦叶不闻闻。 罗睺罗是梵语的译音,意为“黑头”。这里用它来比喻禅宗中以默照为宗旨的密乘。罗睺罗密行,就是不立语言文字,直指本心本性的密行。 迦叶是古印度人名,意译为“无忧”,这里用来比喻那些真正了解佛法的人。 赏析:诗中强调,对于佛法的理解,不应停留在文字上,更不可执着于形式上的追求,而应直接观照内心
注释: 膝裤斑阑火炙成,浑身破碎不能惊。 山房独坐观极乐,豁然无事畅人情。 【赏析】 此诗是一首偈颂,全诗以“独坐”为线索,通过“看”、“想”和“悟”等动作,表现诗人对佛理的体悟。 首句写烧膝裤时的情景。膝裤,即僧人所穿的短裤,因僧衣多用布制成,故名。烧膝裤,是僧人修苦行的表现之一。“斑阑”,指烧焦的痕迹。“火炙成”,说明烧得非常之烈。这一句看似描写烧膝裤的过程,实则暗含了烧膝裤的寓意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通过阅读诗歌,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生活经历,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1) “昔生未了今须了”,这是全诗的第一层意思。意思是说,人从出生开始就处于生死轮回中,没有谁能摆脱这个循环,因此只有到了生命终结时才能解脱。这里的“昔生”指前生,“今须了”指现在必须了结,即结束生死轮回。 (2)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如梦的感慨。下面是逐句释义: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观花落树还空。 早晨看到树上开满了红色的花朵,到了晚上却看到花朵落下,树枝又显得空空荡荡。这里的“朝”和“暮”分别代表了一天中的不同时间,象征着人生的短暂和易逝。花开时的繁华和落时的凋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世事的无常。 若将华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偈颂并序 其四十六 志慕空门誓不休,莫将闲事挂心头。 白云便是修行伴,从听时光去不留。 注释:我立志要追求佛教的真谛,誓不罢休,不要让世俗的杂事缠心。让我以白云为伴,修行时专心听它的声音,任凭时间流逝,不再留恋。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对佛教修行态度的偈颂。首句“志慕空门誓不休”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敬仰和追求,誓不罢休的决心。第二句“莫将闲事挂心头”则是告诫人们不要被世俗的琐事所困扰
《偈颂并序 其三十六》是五代时期的居遁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居遁,字元亮,号清都子,南唐中主的女婿,也是南唐后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画家。 诗句原文: 粉壁朱门事岂繁,高墙扃户住如山。 莫言城郭无休士,人若无心在处闲。 译文: 粉刷过的墙壁上红色的城门,门前的守卫像山一样坚固。 不要说城郭里没有休息的军人,如果人心里没有牵挂就没有闲散。 注释: - 粉壁朱门:指朱红色的门,粉刷的墙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