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遁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全诗如下: 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 时人若问居何处,渌水青山是我家。 注释:我吃素,穿布衣,内心像月亮一样纯净,一生没有烦恼也没有欲望,像一片无边无际的天空。有人问我住在哪里?那片绿水青山就是我的家。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的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方式——吃素、穿布衣、内心像月亮一样纯净,来展示他的生活哲学。他认为
【注释】 柳色含烟山花笑:指春天的景色。 莺啼林下几人知:春暖花开,黄莺啼鸣时,只有少数人知道。 后生:年轻的人。 正好寻玄路:正好可以去寻找道家玄妙的学问和道理。 玄路:道家的学问和道理。 莫弃光阴虚度时:不要浪费大好时光。 【赏析】 《偈颂并序 其四十五》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为宋代诗人释慧空(1098—1147)。此诗以写景起笔,描绘了一个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景象。然后
【注释】: 1. 偈颂:一种佛教韵文,多以偶句形式出现。此诗即以偈颂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2. 并序: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在诗的开头就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创作意图。 3. 一室一床居物外:意思是说,我居住在一间小房子里,每天只需要一张床和一些生活用品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的东西。 4. 一瓶一钵寄生涯:意思是说,我的生活非常简单,只需要一瓶水、一个钵子就足够了。 5. 门前纵有通村路
【注释】 偈颂并序 其三十八:冷月霜天,天道者孤。一堂禅侣,守寒炉。 衲衣穿处,冰侵骨寒。夜坐更深,炭也无。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禅宗修行者的诗,诗人通过描绘禅师在寒冷的冬夜中,身着衲衣,坐在冷清的禅房中修行的场景,表达了对禅宗修行者坚韧不拔、忍耐孤独的生活态度的赞赏。 首句“冷月霜天,天道者孤”,描绘了寒冷的冬夜中,天空中的月亮被厚厚的云层遮挡,整个天空显得暗淡无光,给人一种孤独凄凉的感觉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偈颂并序 其三十九 万般施设不如常,又不惊人又久长。 如常恰似秋风至,无意凉人人自凉。 赏析: 这首诗以“偈颂并序”为题,描绘了一个看似平常却又充满深意的场景。诗中通过对比和比喻,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宁静淡然的人生态度。 第一句“万般施设不如常”,意味着世间的一切繁华纷扰都不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来得重要。这里的“常”是指一种常态、平常心,而“不如”则强调了这种常态的重要性
【注释】 偈颂:即佛经中的唱颂,是佛教徒诵读佛经时所唱的赞语,多用韵文形式。这里指佛经中的唱颂诗。 偈:即佛教徒诵读佛经时所作的赞语。 序:佛教中的一种文体,用来记录佛经传授的缘起和过程,也用来说明佛祖传教的目的和意义。 三十三:指这首诗的内容。 毫厘有差千里隔:形容极小的距离,由于毫厘(极小的长度单位)的差别,而产生极大的距离。比喻微小的差异可以导致巨大的变化。 刹那(chà nà):佛教用语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的理解,他认为佛教的智慧是超越一切的,他希望人们能够通过学习佛法来获得真正的智慧。 诗的前两句“缘觉声闻未尽空,人天来往访真宗。”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的理解和认识。这里的“缘觉”指的是佛教中的缘起性空观,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没有固定的自性。而“声闻”则是佛教中修行者的一种称号,他们通过听闻佛法、修行悟道,最终达到解脱生死轮回的境界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参玄道者莫因循”:那些参悟玄学的人,不要拘泥于旧说,要敢于创新、有所作为。“参玄道者”指有见识、有志向的人,“莫因循”是说不要墨守成规、死守老一套,要有创新精神。“学处须教皂白分”:学习中要辨别是非,抓住要点。“皂白”原指黑白,此处比喻是非、曲直,即要抓住事情的是非,不要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千圣从来无异路”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从全诗来看,作者在描绘了“画马不成驴亦失”的失败之后,便引出“时人尽笑枉平生”,意谓自己空有高才而无用武之地,只能白白地浪费一生,这既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的心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答案】 ①吴道子(708-764),唐代画家。②僧繇(yuē),三国魏曹魏画家,擅画佛像、人物,尤善画龙,相传曾梦见一神人对他说:“闻君善画,何不于壁上先施五采
偈颂并序 其三十七 【注释】 俭用:指节俭。贵图:珍视图谋。 补衣:修补衣服。还免:犹避免。 道者:得道之人。 未得:未能得到。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节俭生活的看法和对得道之人的赞美之情。 “俭用贵图延日月,补衣还免到人间。”诗人认为,通过节俭的生活方式可以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而修补衣服则可以避免生活中的各种困扰和烦恼。 “无心道者方如此,未得无心也大难。”诗人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