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遁
偈颂并序 其九十二 若能明实相,岂用陈知见。 一念了自心,开佛诸知见。 注释:如果能明白真实本性的真相,那还用说什么知识见解呢?只有当自己心中一念顿悟,就能打开佛教所教的各种知识见解。 赏析:此偈是说,若人能明心见性,便不需要再追求那些外在的知识见解。因为一切的法都是自性显现,只要我们真心去观察,自然可以明了佛法。 “若能明”,是指能够明白、觉悟。这里的“明”有两层含义,一是了解、认识,二是觉醒
``` 十月夜明深,山寒冷彻心。 弃缘求大道,一衲更无衾。 诗句释义 1. 十月夜:指的是农历十月的夜晚,通常是一年当中较为寒冷的时期。 2. 月明深:形容月光明亮,给人一种深邃、冷清的感觉。 3. 山寒冷彻心:不仅指自然环境的寒冷,也隐喻着内心的孤寂与冷清。 4. 弃缘:抛弃世俗的缘分或关系。 5. 求大道:寻找或追求高深的道理、真理。 6. 一衲:指僧尼所穿的单薄衣物
释义:我虽然感到厌倦了烧炉煮茶的劳作,但我却安于这种生活;在我心中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事情,只有那野僧的生活。 注释:此句中的“觉倦”指诗人对日常生活感到厌烦和厌倦的情绪。“烧”是动词,指用火来烧制陶器或金属等物品。“炉火”即火炉中燃烧的火焰。“铛便煮茶”即用锅烧水沏茶,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就中无一事”中的“中”是中间的意思,这里指的是日常琐事。“唯有”是连词,意思是只有
这首诗是《偈颂并序》的第89首。全诗共四句,每句都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僧人的形象和内心世界。 1. 头戴朝生菌 (朝生菌是一种真菌,生长在早晨的空气中):这里用“朝生菌”来比喻僧人的发髻,意指他的发式简朴,如同清晨的露珠一般纯净。 2. 身披补破衣 (补破衣是指破旧的僧衣,象征着贫穷与艰辛的生活):这句描述了僧人的衣着状况,意指他虽然身处贫困之中
偈颂并序 其九十一 西来意未明,徒学诸知见。 不识本真性,契道即悬远。 注释: 西来意:指佛祖从西方而来之意,这里指佛的教义。 知见:指人的认识、见解。 不识本真性:指不了解佛性。 契道:指理解佛理。 悬远:指高深难测的意思。 赏析: 这首偈颂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与感悟。他首先指出了自己对于佛祖教义的不解,认为自己虽然学习了很多知识和见解,但是并未真正理解其精髓,因此难以把握佛教的真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首先读懂诗句,然后结合注解理解诗意,并分析表达效果,同时注意题目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 此诗大意是:领悟了佛的意旨,就不会受到寒暑的侵扰。领悟了佛的意旨,就能使万物都得到清净;悟无成佛者,就会使自己的心如止水,一切杂念皆不生起。 注释:体得:领悟了。知无:知晓,明白。寒暑:指季节更替。侵:侵犯。一:指万物,这里泛指一切。尽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其大意是:修行悟道,体得无生之妙理,每日修行不离古人。若修行有成,自然能解脱生死轮回。如果修行不成,即使快乐也如苦海无边。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译文: 1. 体得无生意,朝朝近古人。 释义:“体得”指的是领悟或理解,“无生意”是指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状态。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领悟,每天都与古人的智慧和德行相近。 译文:通过修行,我领悟到了不生不灭的道理
【注释】 柱杖:用木柱做成的手杖。行低:走在路上。逢溪澡漱多:在山间小路上,常常遇到溪流,可以洗去身上的尘土。平田:平坦的农田。偏乐坐:偏爱坐在田间地头。人命可经过:指生命是短暂的,可以度过一生。 【赏析】 这首偈颂写的是一位僧人行走在乡间的所见所感。诗的前四句写这位僧人行走在乡间小路,一路上遇到许多小溪,他经常在这里洗澡、濯足,以去除尘垢。这两句诗描写的是僧人对自然的喜爱
注释:守道身心得以安宁,资缘岂能干扰它。除非是僧众之外的人,归寺补上袈裟。 赏析:这是一首颂赞修行人的诗篇。全诗以“守道身心”为线索,描绘了修行人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同时也反映了佛教禅宗对物质的超然和淡泊。诗人通过赞美修行人的修行成果,表达了对修行人的敬仰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佛教禅宗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超越,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注释:龙牙山里住着一条龙,它并不是世间所见到的龙的形状。世上画龙的人,虽然技艺高超,却怎么也画不出真正的龙来。只有那些真正认识龙的人,一看到它,就会心生敬畏。 赏析:此诗描绘了龙的神秘和威严。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尊贵的象征,也是力量、智慧的化身。诗人通过描绘龙的形象,表达了对龙的敬畏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艺术创作的独到见解,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应该超越物质形态,触及灵魂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