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遁
【注释】 偈颂:《梵语译为“赞歌”,是一种佛教歌曲。偈颂就是用佛教的赞歌形式写成的诗歌。此诗是一首偈颂,即一首佛教赞美诗。 序:偈颂的序文。 其二十:这是第二百零一首诗的序文。 或居城郭或居山,得道无心在处闲。 或住在城市之中,或住在山间,得了真传,心境自然宁静安详。 实似小儿归父母,身衣随分补遮寒。 实际上就像小孩子回到父母身边一样,衣服随便穿,只要能够保暖就好。 赏析:
【注释】 偈颂并序 其二十三:这是一首佛教的偶颂,是作者自序其诗。 四气吹成物不虚:一年四季的风,吹遍了万物,使之生长。 种者无心宝:种下种子的人,并不期望它能长出果实。 傍人恣意须:别人随意地采摘。 【赏析】 此诗写佛家“无为”之境,诗人以物喻心,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首句“四气吹成物不虚”,四时之风,吹遍大地,万物得以生长,但它们并非有意于生长。第二句“种者无心宝”
【解析】 1.“偈”指佛教中的一种唱诵,是一种韵文形式。此题中是泛指诗的格式。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第一联“此生不息息何时,息在今生共要知”,意思是:人生不停歇,不知从何时起,知道生命就在今生。第二联“心息仙因无妄想,妄空心息是休时”,意思是:心息如仙而无妄想,妄心止息是休息之时。第三联“心息”指佛心,“妄想”指杂念,“妄心”指虚妄的心。第四联“妄空心息是休时”,意思是
【注释】偈颂:偈,梵语的音译,即“颂”。偈诵就是以韵文写成的佛教经文。 偈颂并序 其十五 劫火曾将无气吹,不劳心力当时萎。 人天不见风尘起,怖息无招各自归。 译文: 劫火曾经将一切化为虚无,不需要费心思力就枯萎了。 人们不再见到风尘起舞的景象,恐惧而平静各自归去。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种景象来表达一种思想。诗人通过对自然界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得出了一种哲学上的结论
何事朝愁与暮愁,少年不学老还羞。 骊珠不是骊龙惜,自是时人不解求。 注释: 1. 为什么早上忧愁,晚上还忧愁,年轻时不学习,老了反感到羞耻。 2. 珍贵的珍珠不是因为缺少珍龙而可惜,而是...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人生的遗憾和感慨。首句“何事朝愁与暮愁”提出了人生早晨至夜晚的忧愁,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感慨。次句“少年不学老还羞”则揭示了年轻时不努力学习的悲哀
【注释】 了得:领会。 心源:佛家语,指人的本心或本性。 玉向火中烧转润:比喻人经过锻炼、修养,其本性更加纯洁高尚。玉在火中烧,表面会变得更加润泽光洁。比喻一个人在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其本质会更加美好。 莲华:莲花的别名,佛教用语,象征纯净无瑕。叶长干:莲花的叶片在水里生长时,会逐渐变干枯。这里比喻一个人在逆境中成长,其品德会更加高尚。 【译文】 领悟到了本性的所在之处,就能处处安顿下来
【注释】 偈颂:佛家语。指佛教的赞颂诗。 其二十一:指第一首诗的第二十二句。 【赏析】 “道情六用如眉用,用处如眉始可观。”这两句是说佛家所说的六种境界——六度、四禅定、三无漏心、十八空、菩萨发心、大圆镜智,就像眉毛一样有形状有高低,只有当你仔细观察才能看清它们的真实面目。 “人见道时如寂寞,人情全是道情安。”这两句是说,人们对于佛家所说六度等境界,常常感到神秘莫测,甚至觉得有些寂寞和空虚
让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1. 第一句:“学道先须息万机” - 关键词:学道、息万机 -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道法的首要条件是放下一切杂事,专心致志。 2. 第二句:“将机学道转生疑” - 关键词:将机、学道、转生疑 - 解释:这里指的是在修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某些外在的诱惑或内心的迷惑,而产生对道义的怀疑和困惑。 3. 第三句:“此门广大无遮障” - 关键词:此门、广大无遮障
得道还同未得人,心无胜负自安神。 从前古德称贫道,向此门中能几人?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得道还同未得人”: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可能已经达到了某种精神上的领悟(得道),但仍然无法与他人完全平等地分享这种领悟,暗示了修行的孤独和对理解者的追求。 2. “心无胜负自安神”:强调内心没有外在胜负的比较,能够保持平静与安宁。这反映了一种内在的平和状态,是许多修行者追求的精神境界。 3.
我们来解读题目中这首诗的关键词。 心空:禅宗用语,指的是内心达到一种空虚的状态,没有杂念和执着。 道空:同样是禅宗用语,指的是超越一切有为的境界,达到一种无我和非我的境地。 安:安稳,这里可能指心灵得到安宁的状态。 参玄:参悟玄妙的道理,是禅宗修行的重要途径。 一乍相逢:突然相逢,意味着意外相遇或遇到难得的机缘。 不易看:难以理解或把握,可能是指修行者与普通人在理解上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