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遁
【注释】 偈颂并序 其九:偈,梵语“偈”的音译,即佛经中的韵文;颂,指佛教的赞歌。本篇是一首偈颂。自体如如任运常,因兹行歇在三湘。双眉无用是毫相,说处无分舌广长。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偈颂,颂的是大乘佛法中的一种禅修法门——止观法(止观心法)。止观是佛教禅宗的基本修行方法之一,主要强调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消除杂念、达到清净境界。止观法又分为止和观两种法门,止是静坐冥思,观是在止的基础上
注释:如果人没有心念,他就无法表达道的感情,只能看到道的存在。人如果能发扬道,那么道就能显现出来。道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人能安于心。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佛教偈语,强调了“道”的重要性以及“心”的作用。诗中的关键词有“道”、“心”、“人”、“无明”、“弘道”、“显”、“宁”。整首诗表达了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即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实现自我解脱。同时
偈颂并序 其八: 一得无心便豁空,祇因先圣祖门通。 个中若向三乘学,万劫无因得遇逢。 注释: - “一得无心便豁空”:在得到领悟后,心中便会有一片空旷,没有任何杂念。 - “先圣祖门通”:指的是祖先或圣人的教诲和学问已经通过门户传承下来。 - “个中若向三乘学”:如果深入研究这些学问,就会进入不同的层次,就像佛教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一样。 - “万劫无因得遇逢”:即使经过了漫长的时间
这首诗通过比喻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景象。 得圣超凡不作声:这里的“得圣”指的是得到圣人的教诲和启迪,“超凡”则意味着超越凡人的境界。而“不作声”则表达了一种静默、内省的状态,不张扬也不炫耀。 卧龙长怖碧潭清:这句诗以诸葛亮为喻,表示他虽然身处险境却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碧潭"象征着清澈见底的水,代表着诸葛亮的内心世界。"长怖"则表示长久的担忧或恐惧
【注释】偈颂:佛教的唱诵。 偈颂并序 其三:此诗是《大正藏》第一卷第四分“杂部”之二所收,题作“偈颂并序”,实为一首偈颂诗。偈颂是一种用韵文表达佛理或宣扬佛教思想的文学形式。此诗即以通俗的语言表述了禅宗“无相”、“无心”的修行方法。 其三:指这首诗的第三句。 学道蒙师指却闲:学道:学习佛经、修习禅法。蒙师:受到师父的指导。指:指点。却闲:摆脱世俗的纷扰。 无中有路隐人间:无中:佛教用语
【释义】 这首诗是作者在寺庙为僧友所作的偈语,其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僧人生活和修行的观察和思考。 【诗句注释】 1. 自小从师学祖宗,闲华犹似缠人蜂:从小跟随着师父学习,就像被蜜蜂蜇过一样,虽然痛苦,但也让人受益匪浅。这里的“闲华”指的是生活中的繁杂事务,而“缠人蜂”则形象地比喻了这些烦扰。 2. 僧真不假栖云外,得后无心色亦空:真正的僧人不需要依附于高高的云端
【注释】偈颂:佛教禅宗用语,即佛门中的颂诗。六门:佛教称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又以眼根、色声为外六尘;耳根、声闻为内六尘,合称六门。此指修行者应专注一境,不劳六情。 余朋友: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朋友。 有缘不是馀兄弟:缘分到了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无用双眉却弟兄:眉毛虽浓密,但并无用处。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禅语偶句,表达了一种“心无挂碍,道法自然”的禅悟境界。诗中用“无心”,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慧能所作的一首偈颂,其主要内容是阐述禅宗的“无为法”的。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一个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传达了禅宗“无心即道”的理念。 诗句释义: 1. 夫人学道莫贪求: 这里的“夫人”指的是普通人;“学道”是指学习佛教的道理或修行;“莫贪求”则表示不要过于追求。整句的意思是说,对于修行来说,没有必要过于执着于结果,而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去修习。 2. 万事无心道合头:
【注释】偈颂并序 其四:偈颂,佛教用语,是佛经中的韵文文体,以三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韵文形式表现佛理,多用于佛寺诵经。本诗即一首偈颂。学道先须立自身,直教行处不生尘;僧真不假居岩室,到处无心即在人。 【赏析】这首偈颂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修行悟道要首先从修身开始的观点。 “学道先须立自身”,这是说修道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身体,只有身体力行才能达到“直教行处不生尘”的境界。
偈颂并序 其二 学道先须且学贫,学贫贫后道方亲。 一朝体得成贫道,道用还如贫底人。 【注释】 偈(jié):旧时佛教中的一种诗体,是佛教徒念诵佛经的唱词,有韵律。 学道:学习道教或儒家之道。 体得:体悟、领悟。 贫道:这里指道士。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所作的《〈金仙赋〉》中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大意是说,要成为真正的修行者,先要有一颗贫贱不移的心。只有通过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