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
这首诗是一首词作,描绘了渔夫捕鱼的场景。以下是对诗句的逐句释义及注释: 1. 菰叶菱根:指的是一种水生植物,生长在湖泊或池塘中,其叶子和根部可以作为捕鱼的工具。 2. 曲榔单板:指用木头制作的渔网,通常用于捕捉小鱼和虾等小型水生动物。 3. 立鸬鹚:指的是站在船头或者岸边的鸬鹚(一种水鸟),它们通常会在捕鱼时发出叫声。 4. 前浦约:指的是在湖边的某个地方约定捕鱼的时间或地点。 5. 隔江期
渔父 袅袅江村绿柳,潏潏桥边清浏。 抛将长网成围,驾去扁舟应手。 惊开飞鹭浮鸥,跳入细鳞巨口。 得意荡桨归来,若个争先沽酒。 译文: 在江边的村庄,绿柳轻轻摇曳,清澈的水流潺潺流淌。 我抛出长长的渔网,围住了鱼群,驾着小船顺流而下。 惊起飞翔的白鹭和游动的野鸭,跳进了鱼儿张开的大嘴。 得意地划桨回到岸边,谁能比我先喝到美酒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渔夫捕鱼的诗歌
【注释】 (1)渔父:泛指打渔的人。行:这里指写诗。 (2)东风二月杨柳青,柳塘水滑鱼梁平:春风二月,江边的杨柳已变绿,柳塘的水又变得滑溜溜了,鱼梁也平展着。 (3)双双吸浪风还腥:鱼在水面上来回游动,把水里的腥味吸进了嘴里。 (4)湖山景属渔父久:湖光山色都属于打渔的人,已经很久很久了。 (5)生涯日棹扁舟轻:每天驾着小船,生活轻松自在。 (6)中流布网不空举:在江中流的中央撒网
长江渺渺烟波绿, 罢钓渔翁船傍竹。 摸鱼换酒月明归, 醉倚纶竿春睡熟。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江行画卷:一位渔父在月光下悠然自得地垂钓,他与自然和谐共存,享受着捕鱼换酒的惬意生活。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富有画面感的描写,展现了渔父超脱世俗、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同时传递出一种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注】黄麻,一种草名。 【译】渔父捕鱼一年很充足,水国的鱼类虾子熟透了。 结网保护着黄麻,炊饭用青竹做。 江头日出映孤屿明,白鸥点破春烟绿。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渔人捕鱼的一天。 首句“为渔岁颇足”,说明渔人的年景很好。“水国鱼虾熟”,说明渔人捕鱼丰收。 第二句“结网护黄麻”,写渔人捕鱼后的情景:他收网回来,用黄麻作网衣,把捕来的鱼虾包裹起来,防止它们逃跑。这句诗中,“护”字很有意味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物色谁寻钓泽裘”,物色:指寻找。谁寻:谁在寻找。钓泽裘:指垂钓于江边。这句诗的意思是:谁能在严滩上寻觅到渔父,垂钓于江边的皮衣呢? “桐江深处几春秋”,桐江:桐庐江,位于今浙江省境内。这里泛指严滩一带的江水。深秋时节,桐江水面宽阔,水流湍急,两岸是连绵不断的山峦。诗人登上严滩
《渔父 磻溪(壬午)》是明代末年清初王庭所作,词中通过对渔父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他知足常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少壮逢时术已疏”:年轻时恰逢时机,但技能或才能却已经过时了。 - “临渊徒羡直钩鱼”:面对深渊,只能羡慕那些像钓鱼翁一样,拥有直钩捕鱼技巧的人。 - “身耄矣,梦何如”:年纪已老,梦想如何实现。 - “孰信还堪载后车”:谁能相信他还能被载入历史
【注释】 怨:怨恨。三章:三章诗,是《诗经》的一种形式。此诗为《诗经·渔父》中的一篇,共三首。其二,指第二首。既:已经。又截:又夺走。蒲:通“脯”,干肉。髡笞:剃去头发和胡须,用鞭打。剥屠:杀牲口。贷钱:借债。尊壶:酒坛子。胡卢:同“壶卢”,葫芦。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官吏的诗。诗人以渔父的口吻诉说自己被官兵抢劫的苦难。前四句写贼兵抢掠之暴行,五至八句写官府勒索之无良
注释:渔父对生活充满了怨恨,他并不去抱怨别人或埋怨老天,而是感到愤懑的是海上没有良田。耕田还租地,可以安安稳稳地坐着,满海都是黄金,也不会去做。但可叹的是连年遭受灾害的折磨,可怜的老农全家都受冻挨饿。 赏析:这首诗以渔夫的口吻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辛酸。渔夫怨的不是别人,不是老天,而是恨自己身处荒岛,无家可归。他宁愿在海边耕种,也不去租地。因为他知道,即使种满大海的金子,也不会换来温饱。最后
【释义】 在柳溪边钓鱼,在花村口卖鱼。买了酒独自喝,枕着渔具睡在蓬窗下。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渔父的生活,诗中通过写渔父捕鱼、喝酒、睡觉等活动,表现了渔父无忧无虑的悠闲生活和与世无争的心境。全诗语言平淡,不事雕琢,却能生动逼真地刻画出渔父的形象和内心世界,给人以深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