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一
【注释】 ①宜丰寺:在今江西省九江市。②山房:作者的住所,名“山房”,在庐山上。③聚散:聚会和离散。④回时:归期。⑤那得回:怎能再回来。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唐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离开宜丰县任上后写的。当时,他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到浔阳(今江西九江),寓居在宜丰县的山房中。诗人面对这幽静的环境,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池上莲荷不自开”,是说池中的荷花、莲蓬本来生长得很好
自大林与韩明府归郭中精舍 野客同舟楫,相携复一归。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晖。不道还山是,谁云向郭非。禅门有通隐,喧寂共忘机。 注释: 1. 野客:指在野外的游客或行者,这里指的是一同出游的朋友或同伴。 2. 同舟楫:乘坐船只,一起划行。楫,是船桨,泛指划船的工具。 3. 相携:互相搀扶,表示亲密无间或携手同行的意思。 4. 复一归:再一次返回,表达了一种重聚的喜悦和归属感。 5. 暮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以及诗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1)“昨夜云生天井东”:昨夜,昨晚,云在井东边升起。 (2)“春山一雨一回风”:春天的山,一场雨后,就有一阵风吹过,回风,即返风,指春风从山上吹下来。 (3)“林花并逐溪流下”:林中的花朵跟随着小溪一起往下流去。 (4)“欲上龙池通不通”:我好像要登上龙潭,却不知道能不能到达。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句内容,然后结合着诗句中标题、注释、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有象征意义的句子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山寺门前多古松”,写山寺前松树之多,以松柏长青的比喻,暗指自己虽年事已高却依然志气昂扬,壮心不已;“溪行欲到已闻钟”,写自己行走在通往寺庙的小溪边,已经听到寺庙中的钟声了
【诗句注释】 归岑山:即归岑寺,位于今江西吉安市青原山南麓。过惟审上人别业:在归岑山中。惟审上人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惠可,惠可在黄梅双峰山上创立东山法门,后人称为“东山法门”。 【译文】 无心去忆薜萝,自然地顺着山路走向多山的地方。 知道你想询问世间的事,才与你一起和浮云一同经过。 【赏析】 《归岑山过惟审上人别业》是唐代诗人常建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禅意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注释: 1.青山:形容山的青翠美丽。 2. 岩下维舟不忍去:在山岩下系船,不想离开。 3. 青溪:指青白色的溪水。潺潺:形容流水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写照。第一句“野泉烟火白云间”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坐在青山之上,享受着野泉水和炊烟带来的宁静与美好。 第二句“坐饮香茶爱此山”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山水的喜爱。他认为这里的山好,水好,茶也香,所以愿意在此停留。
【注释】: 送人:送别。荡子:游子,指远行的丈夫。得:得到。柳园人:即“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因在柳树下乘凉而被妇人投水而亡。后泛指有才德的士人。 【赏析】: 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抒情写意,以物喻人,寄寓深情,是一首别致的送别诗。 “垂涕凭回信,为语柳园人。”诗人面对远去的游子,不禁潸然泪下:“凭”字写出了诗人对远行亲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为语柳园人”则写出了诗人欲言又止
秋题刘逸人林泉 凉飙乱黄叶,迟客橘阴清。 萝径封行迹,云门闭野情。 零林秋露响,穿竹暮烟轻。 莫恋幽栖地,怀安却败名。 注释: - 凉飙乱黄叶:凉爽的风搅动了黄色的树叶,使它们飘落。 - 迟客橘阴清:客人来到橘子树下,阳光洒在地面上,显得格外明亮和清新。 - 萝径封行迹:萝藤缠绕的小径,封住了行人的路。 - 云门闭野情:云雾环绕的山门关闭了外界的情感,仿佛与世隔绝。 - 零林秋露响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野径东风起,山扉度日开”:野径里吹来了阵阵东风,山门半掩着,每天都是那样悠然自得地打开。此句写春光明媚,风和日丽,山间小路上春风拂面,山门外阳光透过云缝洒落下来,诗人在山斋中悠然自得地度过每一天。“晴光拆红萼,流水长青苔”:阳光下,桃花花瓣纷纷被风折断飘落,溪水流淌着
【注释】 幽人:指隐士。远岳:远山,即高耸入云的山峰。过客:指行旅之人。春山:春天的山峰。 高驾能相送,孤游且未还:高车可以送你到远方,我独自游览尚未返回。 紫苔封井石,绿竹掩柴关:紫色青苔覆盖了古井,绿色的竹子掩映着柴门。 若到云峰外,齐心去住间:如果到了云彩缭绕的山峰之外,我们同心同行吧。 【赏析】 此诗是诗人对友人皇甫曾的赠别之作。诗中描写了作者与友人同游于春山之中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