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一
送别明素上人回到故乡。 能将疏懒背时人,不厌孤萍任此身。 江上昔年同出处,天涯今日共风尘。 平湖旧隐应残雪,芳草归心未隔春。 前路倍怜多胜事,到家知庆彩衣新。 注释: 1. 能将疏懒背时人:能够忍受自己的疏懒和不合时宜。疏懒:指自己对世事的不关心或不在意。时人:当时的人。这里指那些世俗的眼光和期望。背时:违背时代潮流。时人:指那些世俗的眼光和期望。这里指那些世俗的眼光和期望。疏懒:对自己不关心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题东兰若 注释:东兰若,指的是东边的竹林小庙或修行之地。 译文:我来到这东边的竹林小庙或修行之地,心中感慨颇多。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修行场所的赞美之情。通过描绘山林中的幽静、竹影、风声等自然景象,以及禅房的清幽、诵经台的宁静等场景,展现了修行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同时
这首诗描述了栖霞山夜晚的风景。首先,作者描绘了山头戒坛路的景象,强调了它的幽静和与雪岩的映衬。接着,作者描写了四面青石床和一峰苔藓色,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然后,通过松风和月影的变化,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最后,诗人表达了为何选择在夜晚来此,以及这与众不同的经历。 译文: 在栖霞山上,我独自坐在山头的戒坛路上。 四周是幽静的环境,仿佛与雪岩相映成趣。 脚下是青石铺就的路
【解析】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写诗人与隐士的友情。首联点出题意:远公即慧远,道安即支道林,他们二人曾一起隐居庐山。“一朝”,一日之间。“儒服”,儒生之服。“真机”,指禅宗悟境。“世教”,世俗之教。“誓入罗浮中”,指隐居于罗浮山。“罗浮”即今广东博罗县,为五岳之一。“遂栖庐山曲”,谓在庐山结庵而居。“禅经”,佛教经典之一,专谈禅理。“初纂定”,指慧远编撰佛经。“钵帽”,僧人所戴的帽子。“簪裾”
这首诗是送别诗,表达了送别禅和尚的心情。 诗句释义与注释: 1. 禅门居此地 - 禅门:禅宗的修行场所或寺庙。此地:这里指代送别的地点。 2. 瞻望在虚空 - 瞻望:远望;仰望。在虚空:形容景象虚无缥缈,如在虚空中。 3. 水国月未上,苍生如梦中 - 水国:泛指水中的国土,即佛教中的“幻化”世界。苍生:普通老百姓。如梦中:比喻虚幻,不真实。 4. 上人知机士 -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注释】 安公:指唐代诗人王维。 弥天:极广。称圣哲:称赞圣贤高才。 象法初繄赖:比喻圣人的教化,开始时很不容易得到。 弘道:弘扬道义,这里指弘扬儒家思想。识行藏:了解人的行为和才能。 匡时:匡正时局,这里指辅佐君王治理国事。知进退:知道在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 秦王:指唐玄宗李隆基。轻与举:轻易地给予提拔。 习生:学生。重酬对:重视并回答。 学文:学习文章。古篆:古代文字。中:内里。
注释: 近夜山更碧,入林溪转清。 不知伏牛事,潭洞何从横。 野岸烟初合,平湖月未生。 孤舟屡失道,但听秋泉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卷。 我们来看第一句“近夜山更碧”。这里的“近夜”指的是夜晚,而“碧”则表示山的颜色是绿色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夜晚的时候,山的颜色变得更加鲜艳和明亮。这里的“更碧”可能是指山的颜色在夜晚时分变得更加鲜明
注释: 林公:指东晋时期高逸的名士支道林,字子敬。 孙许:指南朝宋的诗人孙绰、许询等人。 形骸:指人的形体和面貌。 西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由司马炎建立。 虚无: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 逍遥趣:形容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 竹林贤:指竹林七贤中的贤人。 风流:指文人的风度和才华。 --- 译文: 支道林(支公)为人高洁不羁,长久居住于山林之中。 他时常与孙绰、许询等名士游历四方
【题解】 这首诗是诗人在虎溪寺游览时的即兴之作。虎溪,在江西庐山西麓大林峰下。相传晋陶渊明曾隐居于此,因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而著称。僧院,指寺院中的僧舍。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大林峰下的虎溪寺中游观时所见景色及感受。 【注释】 虎溪:在江西庐山西麓大林峰下。相传晋陶潜曾隐居此地。 闲月:指皎洁的月光。 相过:互相拜访。 薜萝:指薜荔、女萝一类的藤蔓植物。 行欲尽:走遍了所有的山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赠灵澈禅师》。以下是诗句的逐句释义及其注释: 1. 禅师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到剡山。 - “禅师”指的是灵澈禅师,这里指贾岛对这位僧人的称呼或尊称。 - “翠微间”可能是指山林之间,用来形容山色之美。 - “万里千峰”形容山峰连绵不断,仿佛有千里之遥。 - “剡山”是浙江嵊州的一个地名,这里可能是灵澈禅师所在的地方。 2. 何时共到天台里,身与浮云处处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