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则
“先居上人后居下”是一句出自《草》的诗句,意指草木中那些居于高处的植物,如梅花、松树等。这些植物在诗中往往象征着高尚的品质和坚韧的精神,被用来比喻那些道德操守高洁的人。而“下”则是指那些生长于土壤深处或低下处的植物,它们虽然生长环境艰苦,但却能在恶劣的条件下顽强生存。这句诗通过对比高低不同的植物,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质和坚韧精神的赞美。 诗句原文: 碧虹分雨半山桥,桥下春雷卷怒涛。
师子林即景六首 素壁光摇眼倍明,隔帘风树弄新晴。 树根蛙鼓鸣残雨,恍忽南山水乐声。 注释: ①师子林:泛指森林。②摇:晃荡。③倍明:更加明亮。④弄:吹动。⑤树根:树木的根。⑥蛙鼓:青蛙的鼓声。⑦恍忽:模糊不清的样子,形容听觉上的不真切。⑧乐声:悦耳的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林景色的诗,通过描绘山林的美景,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人用“素壁光摇眼倍明”来描绘树林的景色
【注释】 师子林:地名,在今浙江杭州。 即景:眼前景物。六首:指《师子林六首》。即景诗,是写眼前所见景物的诗歌。六首,即《师子林六首》。 肩水:担水。畦(qí):菜园。蔬:蔬菜。 托钵:佛教语,僧人乞讨食宿时用的钵。船归粟有馀:意思是说僧人们挑着水回去时,船上装满了稻谷。 禅和:和尚。 饭饱:吃饱。 事:杂事。 绕池分食喂游鱼:意思是说和尚们吃完饭以后,就到池塘里去给游鱼吃剩饭。 赏析:
衲被蒙头宿火红,雪寒愁听上方钟。 开门忽怪山为海,万叠银涛露一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冬季夜晚的静谧场景。首句“衲被蒙头宿火红”,使用“衲被”一词,暗示了寒冷的天气和僧人简朴的生活方式。而“宿火红”则形象地表达了夜深人静时,僧房中微弱火光映照下的温暖与宁静。次句“雪寒愁听上方钟”,描绘了冬夜中的寂静与寒冷,僧人在雪声中倾听远方的寺庙钟声,增添了一份对遥远寺庙的思念之情
在赏析《赠弟仁远入京四首》这首诗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诗意解读:“白云峰在夕阳边”描绘了一幅夕阳下的山峰轮廓图,象征着弟弟即将离开家乡的离别之情。“目送吴云入楚天”则表达了诗人对弟弟旅途平安的期盼和依依不舍的心情。 - 情感表达:“汝到燕山却回首”反映了诗人对弟弟的牵挂,即使他到达目的地后也会不断回顾,体现了亲情的深刻和持久。 - 意象运用:诗歌中的“吴云”、“楚天”等意象
【注释】 (1)师子林:指佛教寺院中的树林,这里泛指树木丛生之地。 (2)头角森森:形容树木茂盛,枝叶繁茂。 (3)稚长:初长出笋。 (4)巡堂:巡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佛寺里所见景物的描写。 开头两句写寺院四周万竿绿竹环绕着禅房,竹林茂密,犹如绿色的帘幕把禅房团团围住。 “头角森森笋稚长”一句,是说这些嫩竹长势旺盛,像一个个刚出鞘的利剑,锋芒逼人。 后两句写作者从坐起到起身,手持藤杖
【解析】 “斜梅势压石阑干,花似垂头照影看”:斜梅的枝干像压在石栏上一样,梅花好像低头对着镜子照自己的影儿。 【答案】 译文:斜梅的枝干像压在石栏上一样,梅花好像低头对着镜子照自己的影儿。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幅冬日师子林中的美景。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师子园中梅花的生机与活力
诗句输出:乡人问我几时还,向道如今又入山。一个蒲团半间屋,吴松江上九峰间。 译文输出:乡人问我何时回来,我告诉他现在又去山上了。他住在一间半的蒲团上,在吴松江上眺望着九座山峰。 注释输出:1.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乡僧回到故乡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2. “乡人问我几时还”一句,诗人询问乡人的归来时间,暗示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故乡了。3. “向道如今又入山”一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注释、提示信息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①此诗首句点明地点,次句写新近重游茅山云林清远之馆的情景:华阳有客似重来,新见云林别馆开。“华阳有客”,指诗人;“似重来”、“新见”,表明这次重游与以往不同,是诗人的又一次归来;“云林”是山名,“别馆”是诗人新建的别墅
诗句释义: 1. 平田水语稻花香,半解萝衣受晚凉。 - “平田”可能指的是一个平坦的田野或稻田。 - “水语”形容水的声音,这里可能是指稻田中水流的声音。 - “稻花香”指的是稻田里的香气。 - "半解萝衣"可能指解开了身上的衣物,以便在凉爽的环境中休息。 2. 景物双清秋正好,乱山云外又斜阳。 - “景物双清”形容景色清幽,两处风景都很美好。 - "秋正好"表示秋天的天气非常适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