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则
“先居上人后居下”是一句出自《草》的诗句,意指草木中那些居于高处的植物,如梅花、松树等。这些植物在诗中往往象征着高尚的品质和坚韧的精神,被用来比喻那些道德操守高洁的人。而“下”则是指那些生长于土壤深处或低下处的植物,它们虽然生长环境艰苦,但却能在恶劣的条件下顽强生存。这句诗通过对比高低不同的植物,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质和坚韧精神的赞美。 诗句原文: 碧虹分雨半山桥,桥下春雷卷怒涛。
【注释】 绝句:一种四句的古诗。开渠筑岸护低田,意思是为了保护田里的作物,修了渠道和堤岸;坐听邻翁说去年,是邻居老头在说去年的事情;卖却犁锄买渔网,是把农具卖了去买渔具;儿童荡桨到床前,是小孩子用船桨划到了床前。 【译文】 为了保护田里的作物,我们修建了渠道和堤岸。 邻居老头在说去年的事情,他告诉我们去年收成很好。 我们把农具都卖了去打鱼。孩子们荡着船桨到了我床前,他们玩得很开心。 【赏析】
【注释】 师子林:地名,在今浙江杭州。 即景:眼前景物。六首:指《师子林六首》。即景诗,是写眼前所见景物的诗歌。六首,即《师子林六首》。 肩水:担水。畦(qí):菜园。蔬:蔬菜。 托钵:佛教语,僧人乞讨食宿时用的钵。船归粟有馀:意思是说僧人们挑着水回去时,船上装满了稻谷。 禅和:和尚。 饭饱:吃饱。 事:杂事。 绕池分食喂游鱼:意思是说和尚们吃完饭以后,就到池塘里去给游鱼吃剩饭。 赏析:
衲被蒙头宿火红,雪寒愁听上方钟。 开门忽怪山为海,万叠银涛露一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冬季夜晚的静谧场景。首句“衲被蒙头宿火红”,使用“衲被”一词,暗示了寒冷的天气和僧人简朴的生活方式。而“宿火红”则形象地表达了夜深人静时,僧房中微弱火光映照下的温暖与宁静。次句“雪寒愁听上方钟”,描绘了冬夜中的寂静与寒冷,僧人在雪声中倾听远方的寺庙钟声,增添了一份对遥远寺庙的思念之情
在赏析《赠弟仁远入京四首》这首诗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诗意解读:“白云峰在夕阳边”描绘了一幅夕阳下的山峰轮廓图,象征着弟弟即将离开家乡的离别之情。“目送吴云入楚天”则表达了诗人对弟弟旅途平安的期盼和依依不舍的心情。 - 情感表达:“汝到燕山却回首”反映了诗人对弟弟的牵挂,即使他到达目的地后也会不断回顾,体现了亲情的深刻和持久。 - 意象运用:诗歌中的“吴云”、“楚天”等意象
【注释】 (1)师子林:指佛教寺院中的树林,这里泛指树木丛生之地。 (2)头角森森:形容树木茂盛,枝叶繁茂。 (3)稚长:初长出笋。 (4)巡堂:巡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佛寺里所见景物的描写。 开头两句写寺院四周万竿绿竹环绕着禅房,竹林茂密,犹如绿色的帘幕把禅房团团围住。 “头角森森笋稚长”一句,是说这些嫩竹长势旺盛,像一个个刚出鞘的利剑,锋芒逼人。 后两句写作者从坐起到起身,手持藤杖
【解析】 “斜梅势压石阑干,花似垂头照影看”:斜梅的枝干像压在石栏上一样,梅花好像低头对着镜子照自己的影儿。 【答案】 译文:斜梅的枝干像压在石栏上一样,梅花好像低头对着镜子照自己的影儿。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幅冬日师子林中的美景。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师子园中梅花的生机与活力
诗句输出:乡人问我几时还,向道如今又入山。一个蒲团半间屋,吴松江上九峰间。 译文输出:乡人问我何时回来,我告诉他现在又去山上了。他住在一间半的蒲团上,在吴松江上眺望着九座山峰。 注释输出:1.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乡僧回到故乡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2. “乡人问我几时还”一句,诗人询问乡人的归来时间,暗示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故乡了。3. “向道如今又入山”一句
晓行吴淞江 水转沙涂又一湾,迎船孤塔出烟岚。 长江一道横风起,两岸争飞上下帆。 注释:晓,早晨;吴淞江:即吴淞江,一条位于上海的河流,也被称为吴淞江;水转沙涂又一湾:水流在沙地的转弯处形成了新的河道;又一湾:指新形成的河道;迎船孤塔出烟岚:迎接船只的一座孤独的塔从烟雾中显现出来;烟岚:烟雾和山岚;长江一道横风起:长江上吹来了一股强烈的东风;两岸争飞上下帆:船上的帆在激烈的竞争中争相飞升
【注释】: 虬须铁面:形容人威猛刚毅。岸纶巾:系在头上的黑色头巾,形似船桨。胆气粗豪:形容人有勇有谋,豪迈直爽。逼人:令人难以抗拒。二十三年不相见:指作者与弟弟仁远分别已经二十三年了。却疑年少是前身:意思是说,我的弟弟年轻时就和你很像啊。 【译文】: 你的胡须像虬龙一样,脸如铁板一般坚硬,头上的青丝巾如同船桨那样挺拔。你的性格豪迈刚毅,言语中充满自信,让人难以抵挡。我们已经分别二十三年了